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古代文体发展史上,以数字命名文体者,除了“七”体外,尚有“九”体。但“九”体却并未得到古代文论家和文选家的重视,一直未能如“七”体那样被单独立类。然而,现代已有不少学者为之正名,认为“九”体也可独立成体;在不少著作和辞典中,也开始有“九”体这样的称呼和词条。有鉴于此,本文拟以两汉辞赋“九”体及其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全面探讨其源流、性质及叙述方式等,并兼及其形式、内容方面的一些问题。研究方法上,首先确定实事求是的原则,本着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态度,把论点建立在尽可能坚实的论据之上;具体采用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两条途径,二者紧密结合,互相补充,并以内部研究即对文本自身的研究为核心。此外,材料分析法与文献归纳法也是本文的基本研究方法。汉代的辞赋“九”体作品,继承了楚骚的文学传统,在形式上又有新的开拓和发展。这不但显示了楚骚文学的强大生命力,并构成了汉楚辞学的重要内容,也对汉代辞赋以及后代骚体诗赋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况且其中有着丰富的屈赋遗说及宝贵的文论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多角度地把握屈原的生平和思想,并补史传之不足。再从文体价值方面来说,《九怀》、《九叹》和《九思》,它们本身对屈宋辞作的模仿,包含着对文体规范的确认,也就是说它们有着较为明确的文体谱系意识。这种自觉的文体谱系确认意识,深深的影响了“九”体系列的后继者们。全文共分五章,其目分别为: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了“九体”作品的研究意义与价值,并对历代的两汉辞赋“九体”作品研究概况进行简要梳理。第二章为源流论,首先对两汉辞赋“九体”进行界定,列举了历代有代表性的“九体”作品;接着重点对两汉辞赋“九体”作品对先秦辞赋“九体”作品的继承与发展,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与分析;最后,对两汉辞赋“九体”作品较为稀少的原因及“九体”作品在产生后不绝如缕的因由进行了分析。第三章主要是作品论,首先探讨了两汉辞赋“九体”作品入选《楚辞》专书的理由;接着通过较为详细的分析与论证,得出两汉辞赋“三九”的性质是“读后感”的观点;第三节,讨论了汉代“三九”是否为代言体的问题,澄清了时人的一些模糊观念;最后,比较了两汉辞赋“三九”的异同。第四章,主要梳理了刘向《九叹》的文论思想及王逸《九思》对《楚辞章句》的印证。第五章为余论,探讨了长期萦绕在作者心里的一个问题,即《文选》为何独列“七体”而不列“九体”,并且从两个方面得出了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