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是骨肿瘤最常见的好发部位。恶性骨肿瘤,如骨肉瘤,为尽量降低肿瘤的复发率,提高5a生存率,以往多主张行截肢术治疗,良性的肿瘤,如骨囊肿、骨巨细胞瘤虽然可以通过局部病灶刮除、植骨术取得一定疗效,但术后仍有部分病人出现复发、关节塌陷、骨折等并发症。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化疗药物与外科肢体重建手术技术的发展,在确保生存率的前提下,保肢术作为一类规范化手术已被广泛认同和接受,它已代替截肢术成为常规治疗方法。膝关节周围侵袭性肿瘤常见保肢治疗重建的方法有同种异体骨移植、瘤段灭活再植、异体骨或灭活骨复合人工假体置换和人工假体置换术,但前3种方法均有骨愈合时间长、骨不愈合、关节活动功能差、迟发感染和排斥反应等问题。而人工假体置换重建具有可早期负重、个体化设计、并发症较少、肢体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由于要彻底切除肿瘤,切除的骨组织及周围广泛的软组织必然较多,这必然改变了关节与假体的受力与平衡机制,因此对假体的设计、材料性能及固定技术要求更高。同时,该手术的效果与肿瘤本身和范围明显相关,必须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局部无重要神经血管侵犯,远处无转移或仅有孤立且可切除的转移灶恶性肿瘤或Ⅱ-Ⅲ级骨巨细胞瘤等具有潜在恶性的骨肿瘤,相当于Enneking分级Ⅱa与Ⅱb者,同时肿瘤切除后重建时有足够皮肤及软组织覆盖假体,青少年骨骺闭合者。链式膝关节假体置换作为肿瘤切除术后功能重建的手术方式之一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效果,它因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最早应用于膝关节周围骨肿瘤的保肢治疗之中,早期的铰链式膝关节假体属于完全限制型假体,有较高的松动率。近几年来,人们对原有的铰链式膝关节进行改进,设计了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包括可定制肿瘤型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它属于半限制型假体,该假体具有轴向旋转功能,有屈伸和旋转两个活动面,使假体的二维运动变为三维运动,更接近膝关节的生理活动,更符合膝关节的生物力学特点,使假体生存率及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较高,术后效果较单纯铰链式假体置换好。但不容忽视的是,此类治疗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术后的并发症,如局部的感染、假体的松动、肿瘤的复发、转移等。如何能充分发挥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置换保肢重建的优点,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使其扬长避短,正是临床医生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科2004年1月~2009年1月16例采用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膝关节周围骨肿瘤的16例患者的回顾分析,观察膝关节周围骨肿瘤应用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保肢治疗的近期疗效,探讨其围手术期相关问题的处理,包括手术适应症及禁忌症的选择、手术处理的要点及并发症的防治等,以便为临床膝关节周围骨肿瘤应用铰链型膝关节假体保肢治疗的规范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为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的应用提供相关临床经验。
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骨肿瘤假体置换围手术期一些相关问题的处理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我科2004年1月~2009年1月采用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膝关节周围骨肿瘤的16例患者16膝,全部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6~49个月,平均34个月,观察并评价术后疗效。
结果:本组16例患者16膝术后给予随访6~49个月,1例骨肉瘤病人术后3个月因局部复发改截肢,术后11个月死于肺转移;1例患者发生腓总神经损伤致足下垂,半年后恢复;1例患者术后发生胫前皮肤软组织感染,经抗炎、换药、局部修复愈合;未发现假体松动的病例;15例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按Enneking制定的标准评定(见表1),评分为22·5±4·7,优9例,良4例,可1例,差1例。膝关节活动度为伸0°,屈75~145°,屈膝90°及以上者为11例,达73·3%。术后无膝关节不稳、跛行等不适。
结论:在确保生存率的前提下,保肢术作为一类规范化手术已被广泛认同和接受,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置换是膝关节周围骨肿瘤保肢重建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它更接近膝关节的生理活动,更符合膝关节的生物力学特点,患者满意度较高,术后效果较单纯单纯铰链式假体置换好,近期效果满意,中远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随访。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化疗是目前提高生存率的唯一有效途径,保肢手术必须在有效的化疗支持下才能进行,术中严格遵循恶性肿瘤广泛切除的原则,也就是切除范围包括肿瘤实体、包膜、反应区及周围正常组织。严格无瘤操作技术,避免医源性肿瘤扩散,正确的选择假体以及改善假体设计以及继续改进人工关节的生物力学性能和固定方式有可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的早期合理的功能锻炼是手术目的最终得以实现的关键。只有这样才可以不断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