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30多年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相伴随的是环境恶化和能源供求矛盾的突显。我国已经为以环境破坏作为代价的发展方式付出许多惨重代价,如1998年特大洪水、2008年南方雪灾、2009年底持续干旱等自然灾害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经济损失,因此,我们必须摆脱过去的发展模式,从整体生态系统考虑环境问题,制定协调改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长期政策,重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持续利用,以生态改善来保障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完成。2008年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农业面源污染占水质污染的42%,从全国层面上来看,农业面源污染主要表现为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畜禽粪便、秸秆焚烧、塑料薄膜使用以及水土流失等引起的污染,并且各地在农业面源污染水平和污染类型上存在较大差别。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方面都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也得到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对于我国今后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有着积极地借鉴作用。滇池作为中国第六大内陆淡水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称,近年来滇池的污染十分严重,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治理的“三湖三河”之一。2007年6月30日,温家宝总理在“三湖”水污染治理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三湖”治理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要通过全面、系统、科学、严格的综合治理,使“三湖”湖体富营养化加重趋势得到遏制,水质有所改善,逐步恢复“三湖”地区的自然风貌,努力形成流域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环境。滇池流域水污染的原因比较复杂,与太湖、巢湖水环境污染的成因既有同因,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中,农业面源污染是导致滇池水环境污染加剧的一大重要因素。过去的治理措施虽然尚未使滇池污染见到根本性好转,但对遏制滇池污染状况的进一步恶化,起到了一定作用。本文研究根据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结果和对滇池流域污染情况的实地调查,重点研究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滇池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和防治问题。研究从滇池流域自身的自然、社会环境出发,通过大量数据和调查案例多视角、全方位地描述滇池流域污染、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深入分析农业面源污染各个方面对滇池水体污染形成的影响,结合滇池流域的具体情况,回顾过去10多年滇池治理的历程,总结治理经验的成效与不足,提出了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防治滇池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