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市场日益走向一体化的同时,国际分工的形式却日益走向非一体化,从早期的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演进至如今的产品内分工。与早期的分工形态有所不同,产品内分工对一国资源禀赋和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只要具备某一阶段或某一工序的生产条件即可参与国际分工,承担与本国要素禀赋条件相适应的生产阶段,并在分工合作中逐渐拓展业务范围和提升价值链位置,从而为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加工贸易为突破口参与产品内分工,目前已经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重要的新兴力量。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我国参与产品内分工对我国产业升级的影响。首先本文界定了相关概念,如产品内分工、产业升级等,其次,本文介绍了Feenstra(1995)要素连续统模型并理论分析了产品内分工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影响。本文的实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实证分析了产品内分工对我国产业间升级的影响,借鉴简化的钱纳里半对数方程,选取我国1992年至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程度越深,越能促进我国的产业间升级,产品内分工指数的显著性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基本达到理论分析预期的目标;第二部分实证分析了产品内分工对我国产业内升级的影响,本文选取我国19个工业部门,分别计算其产品内分工指数,用衡量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来度量产业内升级,利用面板模型进行计量实证,结果表明产品内分工相较于研发投入、进出口贸易,更能促进我国的产业内升级,随后,将我国工业部门划分为劳动(资源)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进一步深化分析,得出结论:产品内分工对劳动(资源)密集型行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产业内升级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最后,根据前述理论和实证分析,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