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幕。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促成下,包括国民党、共产党、中间力量(民盟、青年党、社会贤达)在内的国内各派政治力量进行政治协商达成了宪政的共识,为中国推开了一扇通往和平民主的大门。但是很快国共内战爆发,导致政协会议通过的各项决议没有实施,中国重新陷入战乱之中,致使中国痛失了20世纪最后一次和平走向民主宪政的机会。这其中带来的历史教训极其深刻。本文分五个部分来讨论:一、概述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决议形成的背景因素。其所面临的国际背景包括世界反西斯战争的胜利、世界民主和和平民主潮流、美国的对华政策、苏联的对华政策对决议形成的影响;所处的国内背景包括抗日战争的胜利、战后经济重建需要和平环境、两次宪政运动为政协决议形成奠定了政治文化基础、国共与中间力量不同的政治诉求、战后全国人民反对内战和对和平的渴望。二、梳理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决议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第一步是对形成过程进行了探讨,将形成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启动阶段;准备阶段;讨论阶段;协议阶段。第二步是探讨了决议的主要内容,即对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党派合法平等化、人民权利化、地方自治化等问题进行了概括分析。三、总结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决议流产的过程。对决议流产的过程的分析主要是对流产过程中主要事件进行了分析,这些事件表示国民党用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对破坏直至流产。即1946年3月1日至17日,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通过《对于政治协商会议报告之决议》,以文件的形式根本上推翻了政协决议;6月26日国民党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内战,以军事的形式撕毁政协决议;11月15日,国民党召开了由其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通过《中华民国宪法》,以宪法法律的形式彻底放弃政协决议。四、分析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决议流产的原因。即1.文化原因:蒋介石集团轻视现代民主理念,重视实力大者为王的传统经验;2.利益原因:蒋介石集团将一党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3.制度原因:决议通过的制度设计脱离当时中国的实际国情;4.过程原因:轻视协商与妥协的精神;5.国外原因:美苏两国各有扩大其势力的打算,中国是其争斗的主要区域。正是在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政协决议的流产。五、探讨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决议流产的教训与启示。即1.民主政治建设发展需要各方力量,特别是当权者要有现代民主政治理念;2.民主政治建设发展需要当权政党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3.民主政治的制度设计要符合本国的基本国情;4.民主政治建设发展需要各方力量,特别是当权政党要有协商与妥协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