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珠江广州河段微污染饮用水源水,开展生物预处理工艺中试试验研究,分析研究生物预处理工艺的净水效果和净水特性,同时研究各工艺的优缺点和运行的安全稳定性,为微污染饮用水源水生物预处理工程运用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1)接触氧化沟在水温为15~21℃,水量为25m3/h,气水比为2,填料总接触时间为1.9h的工况下,IV段相对于原水氨氮、亚硝酸盐氮、CODMn、浊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0%、50.0%、44.7%、69.4%;系统的水面坡降为I=0.00027;I段与II段片状填料积泥不均匀,III段和IV段由于受到前段填料的保护,其积泥现象不严重,可以正常工作;当原水氨氮浓度值为5~6mg/L时,选取气水比1.8~2.1比较合适。(2)悬浮球流化池工艺丰水期期间最佳运行参数为:停留时间约2.0 h,悬浮球平均填充率约31.3%,气水比11.5:1;枯水期期间最佳运行参数为:停留时间约3.2 h,悬浮球平均填充率约35.6%,气水比约3.2:1。悬浮球流化池在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单位水量耗电量分别为0.0357(kw·h)/吨水和0.115(kw·h)/吨水。(3)降流式曝气生物滤池在进水量为15m3/h、滤速为8m/h、气水比为2:1的工况下,对氨氮的平均去除率为81.0%,对CODMn的平均去除率约为20%~60%。叠式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在枯水期,滤速为8.00m3/h、滤料接触时间为30min、气水比为1.34~2.66:1的工况下,对原水氨氮、亚硝酸盐氮、CODMn和浊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6.7%、65.8%、27.6%和68.9%;在丰水期,滤速为12.5m3/h、滤料接触时间为19min、气水比为0.3的工况下,对原水氨氮、亚硝酸盐氮、CODMn和浊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5.9%、70.5%、32.8%和50.6%;二级UBAF反冲洗适合采用两种反冲洗方式:第一种反冲洗方式是在通水条件下单气反冲洗30min,每天2次;第二种反冲洗方式是进行气水联合反冲洗,每周1次。“升流式曝气生物滤池+常规处理”工艺中升流式曝气生物滤池强化了后续常规工艺中对氨氮、亚硝酸盐氮的去除。升流式曝气生物滤池与叠式曝气生物滤池相比,少了能起主要除浊作用的一级滤池,致使系统投入运行后,水头损失日渐增长,曝气不均匀,反冲后12h内,氨氮去除效果逐渐降低。(4)叠式曝气生物滤池具有高效,稳定性高,反冲洗周期长等特点,但同时也存在机电设备较多,运行管理较复杂,尚没有大规模采用曝气生物滤池进行给水生物预处理的工程实例等问题;悬浮球流化池工艺具有运行管理较简单,但水力停留时间较长,流化不均匀,占地面积大等特点;接触氧化沟系统通过不同的填料组合,实现填料比表面积合理分布,可以缓解填料积泥,但是填料及河床积泥的趋势客观存在,往往只能依靠人工清理,故维护管理的难度增大。但是在拥有天然输水河道的特定情况下,采用表面曝气生物接触氧化沟工艺不需要兴建庞大的构筑物,既节约大量用地,又减少工程构筑物投资,因而是一种具有竞争力的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