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骨脊索瘤的外科治疗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ngang7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回顾分析我科收治的10例骶骨脊索瘤患者,根据不同类型的患者采取不同术式后,所获得的不同疗效,总结骶骨脊索瘤的临床治疗经验。   方法:   分析2007年3月-2013年3月我科收治的10例骶骨脊索瘤的临床资料,手术时年龄24-79岁,平均年龄57岁;男性7例,女性3例。8例患者行单纯后路肿物整块边缘切除术,1例行后路肿物刮除术,1例行前后路联合肿物切除术。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根据患者术后的疗效评价不同的外科治疗方法对脊索瘤的治疗影响。   结果:   10例脊索瘤患者,其中4例因肿瘤巨大,未能保留神经根,其余6例术中至少保留一侧神经根,术后随访3-60个月,平均28个月,至发稿为止,10例患者,其中4例小便失禁,6例二便正常。术后3例患者出现术区空腔内感染,1例经6次清创、VSD负压引流后愈合,其余2例经1次清创VSD负压引流,每日换药后愈合。5年内复发1例。   结论:   不同类型的脊索瘤所需采用的手术方式不同,对于S3以下患者可考虑行扩大肿物切除术,可有效的控制复发率,对于S3以上高位骶骨脊索瘤,可根据患者术后所需生活质量酌情选择手术方法。如何尽可能的缩小手术造成的空腔及术后对切口及临近会阴区的无菌保护对术后切口的愈合、感染与否至关重要。
其他文献
目的:  采用磁共振成像(MRI)及X线断层扫描(CT)影像融合技术重建三维膝关节图像,在融合图像上研究PCL足印区解剖,为术前骨隧道定位和个体化、精准化PCL重建提供统一的影像学
目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是一类无明显诱因发生于眼底后极部黄斑区的视网膜前纤维增生而形成的纤维细胞膜。该疾病可造成视力损伤,视物变形等。特发性黄斑前膜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
目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易发生肺部感染,传统观点认为其主要与血液动力学因素有关。但也有观点认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缺陷,且免疫功能状态与先天性心脏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