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政府为企业之间并购重组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企业之间并购重组也因此迎来了更加宽松的环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规定:购买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指出: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应当进行减值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政府为企业之间并购重组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企业之间并购重组也因此迎来了更加宽松的环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规定:购买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指出: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应当进行减值测试,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肖翔等,2019)。在宽松的经济环境下,大规模的并购活动产生了数以万亿计的商誉。我国A股上市公司(金融类公司除外)的商誉总额在2007年仅有325亿元,而2017年已经达到11996万亿元,为2007年的36.92倍。商誉是企业预期超额盈利(能力)的贴现值,它代表着一切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盈利的因素。商誉是企业的信誉和企业文化的灵魂,商誉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上述巨额商誉并没有如预期地给企业带来持续的盈利,巨额的商誉背后存在着巨大的减值风险。根据Wind数据,2018年全年共871家上市公司确认商誉减值损失合计1658.6亿元,金额约为2015年的21倍。商誉减值会产生一系列的经济后果。首先,上市公司管理层会通过商誉减值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利润平滑或者业绩“洗大澡”的目的。也有观点认为,商誉减值的确认反映了企业较差的经营业绩,引起负面的市场反应。最后,商誉减值也会增加企业的审计成本以及融资成本。由此可见,商誉减值的计提会对企业造成各方面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巨额的商誉减值会给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既有文献研究发现,证券分析师能够在抑制公司盈余管理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不过,这些研究都默认了一个重要假设前提,即证券分析师能够影响公司会计决策。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并购重组的不断增多,商誉越来越成为企业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而商誉减值的计提显然是企业一项十分重要的会计决策。那么,证券分析师的跟踪是否能够影响企业商誉减值的计提呢?证券分析师的存在可能可以减少上市公司巨额商誉减值的发生。具体来说,证券分析师是一类具有专业资质和专业能力的市场从业人员,能够通过信息挖掘与独立分析对公司未来现金流量作出预测,通过评估公司市场价值进而作出“买入”、“持有”或“卖出”等证券评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当资产市场价值低于资产账面价值时,说明资产存在减值迹象,公司则需要就资产市场价值低于资产账面价值的部分计提减值准备,确认减值损失。当有多名证券分析师跟踪一家上市公司时,公司面临着更多的外部监督,如果此时上市公司大量计提商誉减值,那么分析师更有可能出具下调评级的研究报告。此时,资本市场投资者则会认为上市公司存在高溢价并购的行为,公司所具有的商誉并非其未来盈利能力的体现,而是并购时支付过高溢价的结果,这会对公司产生不利影响。由此可以认为,分析师的跟踪降低了公司信息不对称程度,也加剧了管理层声誉风险,使得管理层在进行商誉减值时更加谨慎,管理层通过商誉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也会受到限制;同时,在并购之时,管理层支付过高溢价的行为会受到限制,因为上市公司会考虑到未来商誉减值所带来的巨大成本。分析师的跟踪使得上市公司产生更少的商誉,同时在未来计提的商誉减值也更少。本文以2008-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删除没有商誉的公司并剔除金融类企业,对分析师跟踪与商誉减值损失的确认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分析师跟踪数量越多的公司,确认的商誉减值损失越少。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分析师跟踪能够减少并购时超额商誉的产生,分析师跟踪对企业商誉减值的影响在受非十大审计的企业中比受十大审计的企业中更显著,在公司注册地市场化程度较低的企业中更显著,且在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例较低的公司中更显著。本文丰富了企业商誉减值影响因素的研究,目前国内对商誉减值的研究主要是从盈余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而关于分析师跟踪与企业商誉方面的研究,仅有文献是有关商誉减值对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影响,而没有文章对分析师跟踪与企业商誉减值的计提和确认的关系进行研究。在实务方面,探索分析师跟踪与商誉减值之间的关系能够为资本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多有关上市公司的信息,减少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不仅对于投资者意义重大,同时也有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成熟和发展。
其他文献
新世纪以来,我国多次爆发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如“非典”“甲流”“埃博拉”等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这些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已成为全球性危机,影响着全世界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关系着人民的生命健康。因此,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也自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相关新闻成为媒体报道的聚焦性内容。作为我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南方周末》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呈现出什么样的内容特征?其运用什
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正常运行的经济基础。但是许多企业出于自利目的,可能会有一些税收规避行为,从而使原本应该从企业流入到国家的收入继续留存在企业,造成国家财政收入的流失。在税收征管的作用下,企业的避税行为虽然得到了抑制,但是外部治理机制的作用毕竟有限,应从企业的内部治理角度出发,双箭齐下,对企业的税收规避行为进行更好的制约。近年来,由于女性高管在公司中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推进,县级政治巡察工作一直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专门在新修改的《党内监督条例》和《巡视巡察工作条例》对县级政治巡察工作作出了规定,在此基础上,又专门印发了《关于市县党委建立巡察制度的意见》,为县级政治巡察工作明确了定位、指明了方向、树立了权威。开展县级政治巡察工作是巡视这一全面从严治党“利剑”向基层的延伸和拓展,是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有效形式。实践证明,县级政
建设高标准的资本市场体系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对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提升上市公司违法违规的成本,加强对违法行为的监督管控,引导督促上市公司专注质量,是建设高质量资本市场的重要抓手。对于整个资本市场而言,公司从投资者募集资金以健康成长和扩大经营,投资者进入股市来分享公司发展和经营的效益。上市公司违法违规不仅是剥夺了投资者自身的权益,
本文以2014—2019年公告并实施了员工持股计划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择企业的长期效率指标——投资效率为研究视角,考察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非效率投资情况的改善作用。结果显示,企业通过合理设计员工持股计划并顺利实施后,能够有效降低非效率投资水平,从而使企业趋于预期的最佳投资水平。也就是说,企业通过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能够有效改善其投资效率。但随着员工持股计划激励范围的不断扩大,一味强调“公平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方面,社会主市场经济蓬勃发展,营商和消费环境持续改善,居民创新创业和贷款消费方兴未艾。另一方面,市场主体面临的经营风险加大,盲目消费超前消费甚至过度消费空前严重,加之互联网金融推波助澜,导致居民个人债务陡增,债务违约风险空前增大,给居民个人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威胁。基于此,在我国通过立法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呼声渐次高涨。民有所呼,法有所应。有关个人破产立法的
在过去,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依靠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投资拉动,但随着劳动力人口下降、工资上涨、人口老龄化等,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再者,在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政策趋紧形势下,中国未来依靠资本和劳动力投入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然不再适用。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成为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增长动力,而人力资本是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员工是企业创造收益的重要来源,他们不仅仅是劳动者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金融市场开放度与成熟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受实体企业利润率不断下滑和金融领域高额投资回报率的双重影响,实体企业金融资产投资活动成为普遍现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把经济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更有效率的发展。探讨企业金融化的动机和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对如何更好地实现实业部门与金融部门之间的平衡发展和
2014年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文中简称《指导意见》),自此我国公司对于员工持股计划的实践慢慢推广开来。一直以来,外界都对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持较积极的态度,不少研究也表明其对提升公司基本面有着很好的效果,但市场中始终存在担忧的声音——由于这让更多人的利益与股票价格挂钩,公司除了努力改善业绩外,也有着操纵二级市场表现的动机。与此同时,在我国护航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股权质押作为一种新兴的拥有权利担保融资方式,以其控制权不转移的优点在我国资本市场上迅速发展,为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提供了契机。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是一把双刃剑,在监管环境和制约机制不完善的背景下,必然存在负面的影响。首先存在股价下跌至警戒线控股股东控制权转移的风险,其次股权质押也很有可能成为控股股东实施利益侵占、掏空上市公司的一种手段,而这种行为会对企业价值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控股股东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