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高校辅导员在大学场域中的角色十分“尴尬”:拥有管理者和教师的双重身份,但这双重身份都不彻底,作为教师他们不上课,没有“学术性”,不同于以学术为志业的“真正”的大学教师,在以学术为最高标准的大学里得不到太多尊重;作为管理者,他们在行政序列中处于最基层,没有管理其他教师、职员的权力。但辅导员的教师与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又包含有实实在在的工作内容:作为教师,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管理者,在学生管理方面有诸多权力。中国高校辅导员还面临一个十分尴尬的处境:他们只能吃“青春饭”,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不得不离开。
尽管关于高校辅导员的既有研究可以称得上是汗牛充栋,但少有对这一“尴尬”群体生存状态的实然研究。本文通过对个案进行质的研究,运用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等研究方法,描述辅导员在大学中的真实处境,了解他们在工作中的感受,理解他们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并运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对高校辅导员生存状态进行解释。本文主要以场域理论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场域和资本,引用辅导员自己的话来构建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本文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
一是绪论。主要交待选题的缘起,对场域、资本与辅导员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本文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
二是描述辅导员的在场状态。本文认为要理解辅导员的在场状态,需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辅导员如何看待他们在场的尴尬状态?二是什么原因造成辅导员只能吃青春饭?三是辅导员如何看待高校辅导员这一工作?在收集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对这三个问题作了初步回答。辅导员的在场尴尬状态表现为:辅导员作为教师,但没有“学术性”;辅导员是管理者,却没有管理其他教师、职员的权力。这种双重身份的不彻底性使得辅导员成为了大学场域中的“尴尬人”。辅导员的年龄、时间、精力以及职业本身的发展机会,使得辅导员的平均职业生涯比较短,出现通常只有年轻人从事这个职业的现象,很少有人终身从事这个职业。尽管辅导员的在场状态尴尬,职业生涯也比较短,但是对于在场的辅导员来说,他们并不后悔做这个工作,并认为辅导员是一个常变常新的职业,对他们有着一定的影响。
三是辅导员的离场抉择。主要对辅导员离场的原因及可能的出路,以及可能采取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尽管辅导员身份尴尬,但正是这一尴尬身份为辅导员提供了可能的出路,选择教师或管理者成了他们的发展目标。其中,学校评价、性别角色、个人期望等,成为了辅导员选择教师或管理者的重要因素。确定个人未来的发展目标,辅导员就会积极主动地积累资本,特别注重文化资本的积累,在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协同下,尽快实现职业目标。
四是对辅导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本文以现代大学制度的理念为指导,借鉴英美学生事务管理的经验,提出了辅导员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些建议。首先,本文认为需要完善与辅导员制度相关的政策法规,使得高校辅导员管理有法可依;其次,可以建立相关的专业组织,如协会、学会、联合会等,以推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再次,在院校层面,本文主要从辅导员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合理的分配制度和流动机制四个方面,对辅导员管理的具体体制提出建议。最后,本文认为辅导员自身也要加强反思,因为辅导员作为场域的反思性主体,具有极强的主观性。这种反思有利于促进辅导员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总之,大学场域中的辅导员是一个值得继续关注和研究的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关乎其专业化发展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成效,仍要进一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