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场域中的“尴尬人”——高校辅导员生存状态调查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ason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高校辅导员在大学场域中的角色十分“尴尬”:拥有管理者和教师的双重身份,但这双重身份都不彻底,作为教师他们不上课,没有“学术性”,不同于以学术为志业的“真正”的大学教师,在以学术为最高标准的大学里得不到太多尊重;作为管理者,他们在行政序列中处于最基层,没有管理其他教师、职员的权力。但辅导员的教师与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又包含有实实在在的工作内容:作为教师,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管理者,在学生管理方面有诸多权力。中国高校辅导员还面临一个十分尴尬的处境:他们只能吃“青春饭”,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不得不离开。   尽管关于高校辅导员的既有研究可以称得上是汗牛充栋,但少有对这一“尴尬”群体生存状态的实然研究。本文通过对个案进行质的研究,运用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等研究方法,描述辅导员在大学中的真实处境,了解他们在工作中的感受,理解他们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并运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对高校辅导员生存状态进行解释。本文主要以场域理论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场域和资本,引用辅导员自己的话来构建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本文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   一是绪论。主要交待选题的缘起,对场域、资本与辅导员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本文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   二是描述辅导员的在场状态。本文认为要理解辅导员的在场状态,需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辅导员如何看待他们在场的尴尬状态?二是什么原因造成辅导员只能吃青春饭?三是辅导员如何看待高校辅导员这一工作?在收集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对这三个问题作了初步回答。辅导员的在场尴尬状态表现为:辅导员作为教师,但没有“学术性”;辅导员是管理者,却没有管理其他教师、职员的权力。这种双重身份的不彻底性使得辅导员成为了大学场域中的“尴尬人”。辅导员的年龄、时间、精力以及职业本身的发展机会,使得辅导员的平均职业生涯比较短,出现通常只有年轻人从事这个职业的现象,很少有人终身从事这个职业。尽管辅导员的在场状态尴尬,职业生涯也比较短,但是对于在场的辅导员来说,他们并不后悔做这个工作,并认为辅导员是一个常变常新的职业,对他们有着一定的影响。   三是辅导员的离场抉择。主要对辅导员离场的原因及可能的出路,以及可能采取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尽管辅导员身份尴尬,但正是这一尴尬身份为辅导员提供了可能的出路,选择教师或管理者成了他们的发展目标。其中,学校评价、性别角色、个人期望等,成为了辅导员选择教师或管理者的重要因素。确定个人未来的发展目标,辅导员就会积极主动地积累资本,特别注重文化资本的积累,在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协同下,尽快实现职业目标。   四是对辅导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本文以现代大学制度的理念为指导,借鉴英美学生事务管理的经验,提出了辅导员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些建议。首先,本文认为需要完善与辅导员制度相关的政策法规,使得高校辅导员管理有法可依;其次,可以建立相关的专业组织,如协会、学会、联合会等,以推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再次,在院校层面,本文主要从辅导员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合理的分配制度和流动机制四个方面,对辅导员管理的具体体制提出建议。最后,本文认为辅导员自身也要加强反思,因为辅导员作为场域的反思性主体,具有极强的主观性。这种反思有利于促进辅导员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总之,大学场域中的辅导员是一个值得继续关注和研究的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关乎其专业化发展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成效,仍要进一步考量。
其他文献
会展与旅游都是新兴行业,相互之前关联且依存,都是通过增加外来人员的进入达到一个良好促进经济发展的最终效果。沿袭当前服务行业的定制化发展趋势以及相关部门的政策指引和
在有关汉字字形识别过程的有关研究中,整体加工与局部特征加工的关系一直是该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话题。虽然,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证明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对整个汉字字形识别过程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实施是国家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改善民族地区人才结构的重大举措和长期战略,基础强化阶段是“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重要组成部
语音效应是双语研究比较关注的领域,是语音在双语词汇通达中的体现,而语音对译词效应是语音效应中最为典型的一种。以往对于双语通达中语音效应的研究对象多为字母语言双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