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细胞极化信号通路基因拷贝数变异和体细胞突变与神经管缺陷

来源 :北京大学医学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神经管缺陷(Neural Tube Defects,NTDs)是由于胚胎发育早期神经管闭合不全导致的一组严重先天畸形。NTDs的病因十分复杂,其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已有研究提示,遗传因素在NTDs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平面细胞极化(PCP)信号通路是调控神经管闭合的重要通路之一,多种动物模型和人群测序研究报道了 PCP通路与NTDs的关系。然而,既往研究仅限于基于种系遗传的单核苷酸位点变异,且绝大多数检测到的人群变异使用的是胎儿血液或唾液DNA。而其他突变类型,如基于大片段变异的拷贝数变异(CNVs)和仅发生于特定部位的体细胞突变未有报道。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基因拷贝数变异和体细胞突变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目的]研究目的包括:(1)在NTDs病例中筛选PCP通路关键基因的基因拷贝数变异位点,尤其是罕见的de novo基因拷贝数变异,探讨其与NTDs的关系;(2)检验中枢神经组织DNA的PCP通路基因的体细胞突变是否与NTDs发生有关。[方法]本课题包括两部分研究内容,采用人群测序、细胞实验和动物模型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设计方法。第一部分:PCP通路基因基因拷贝数变异与NTDs(1)基因拷贝数变异筛选和验证本次研究选取PCP通路关键基因,包括:VANGL1、VANGL2、CELSR1、SCRIB、DVL2、DVL3和PTK7。采用CNVplex?高通量DNA拷贝数检测技术,对175例NTDs病例脐带组织进行基因拷贝数检测,初步筛选NTDs相关的CNV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验证筛选到的CNVs。(2)罕见de novo基因拷贝数变异位点分析对于患儿的生物学父母,采用qPCR进行靶向CNVs检测。CNVs仅发生于胎儿DNA,而不发生于父母DNA时,定义该突变为新生突变,即de novo突变。将在本NTDs人群中筛选到的de novo CNVs位点频率与其在公共对照数据库和本研究纳入的本地对照人群中的频率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 χ2检验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间CNVs频率差异。当病例中该拷贝数变异的频率显著大于以上对照人群时,提示其为NTDs发生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PCP通路基因体细胞突变与NTDs(1)人群研究本研究以PCP通路基因为目标基因,包括两部分:1)PCP通路已有人群种系突变报道的关键基因,包括CELSR1、DACT1、DVLs、FZD6、PRICKLE2、SCRIB、和VANGLs;2)在小鼠动物模型中已经报道该基因突变可出现NTDs表型,但在NTDs人群中尚无报道的基因,包括:CDX1、CDX2、CTHRC1、FZD1、FZD2、MED12、SFRP1、SFRP2、SFRP5、SMURF1、SMURF2。收集48例NTDs患儿的神经系统病变处和脐带组织 DNA,采用 Ion Torrent Personal Genome Machine(PGM)测序,筛选 PCP通路NTDs相关体细胞突变位点,将病变组织检测到而非病变组织未检测到的突变定义为体细胞突变;采用Sanger测序验证筛选到的位点,并进一步纳入同一个患儿的由外胚层发育来的表皮、由中胚层发育来的心脏和肌肉组织、由内胚层发育而成的胸腺和肺组织进行测序,探讨体细胞突变在不同胚层的器官中的分布;此外,为进一步确认突变是发生于胎儿体内而非从双亲遗传得到,纳入携带体细胞突变的患儿父母血液标本进行Sanger测序。(2)细胞功能实验针对经过Sanger验证和生物信息分析后纳入的目标突变,构建野生型和突变质粒。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突变位点对蛋白亚细胞定位的影响;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目标蛋白的表达;采用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突变位点对于经典/非经典WNT信号通路的影响;采用活细胞成像技术检测突变位点对于细胞迁移的影响。(3)小鼠基因敲除模型采用6周龄雌性C57BL/6小鼠构建CRISPR/Cas9小鼠模型。将6周龄雌性小鼠与雄鼠合笼受孕后第二天将受精卵取出,在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2小时。将Cas9 蛋白(20ng/μL)、Med12基因的 sgRNAs(10ng/μL)和Med12单核苷酸链(10ng/μL)混合液采用显微注射技术注入受精卵,将注射后的受精卵转移回雌性小鼠体内。在胚胎发育第12.5天解剖小鼠,检查胚胎畸形并记录神经管缺陷表型等相关表型。[结果]第一部分:PCP通路基因基因拷贝数变异与NTDs(1)CNVs筛选和验证:在175例患儿中,通过CNVplex检测,筛选到了位于5个基因上的16个CNVs位点,其发生于11例NTDs患儿中。该16个CNVs中,DVL2第1-15外显子发生了重复突变,其他15个则为缺失突变。采用qPCR技术,11个CNVs经过了验证。其中,DVL2第1-15外显子重复突变在无脑患儿中得到验证;VANGL1第1-7外显子缺失突变分别在两个脊柱裂患儿中得到验证;VANGL1第8外显子的缺失突变分别在8个NTDs患儿中得到验证。(2)罕见de novo基因拷贝数变异的分析:对携带已验证CNVs的患儿父母血液测序,发现VANGL1第1-7外显子缺失突变和DVL2第1-15外显子重复突变在父母血液中缺失,仅发生于胎儿,提示为de novo突变。在公共CNVs数据库中检索以上两个位点发现其在对照数据库中频率小于0.01%,提示其为罕见突变。与对照数据库比较,在本NTDs人群中,VANGL1外显子1-7缺失突变的发生率为1.14%,DVL2第1-15外显子重复突变发生率为0.57%,均显著高于其在正常人中的频率(P<0.05),表明VANGL1和DVL2的罕见de novo基因拷贝数变异在NTDs中具有聚集性。第二部分:PCP通路基因体细胞突变与NTDs(1)人群研究PGM测序技术在48例NTD患儿的神经系统病变处组织共筛选到位于15个PCP通路基因上的27个体细胞突变位点,其中17个属于有害突变;10个PGM测序突变等位基因检测频率高于40%;16个在正常人群中暂无报道,为新发突变,其余11个在正常人群中为罕见突变。进一步Sanger测序,有10个位点经过了验证,进一步探究该10个突变位点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结果表明,目标突变在来自不同胚层的不同组织中表现分布情况各异,其中CELSR1 c.6375G>c、DACT c.1192 C>T、DVL2 c.1195A>G、FZD6 c.1991A>C、FZD6 c.262C>G、VANGL1 c.1121G>A 和 MED12 c.5344C>T突变仅发生在NTDs患儿的神经系统病变组织中,其他组织器官均未检出。对于以上体细胞突变位点进行生物学分析后,发现FZD6 c.262C>G(p.Gln88Glu),VANGLl c.1121 G>A(p.Arg374His),MED12c.5344C>T(p.Arg 1782Cys)可能影响蛋白功能,因此进行后续细胞功能实验加以验证。(2)细胞功能研究FZD6 p.Gln88Glu突变影响FZD6蛋白定位,并且影响FZD6与CELSR1蛋白相互作用,阻碍其共定位到细胞-细胞接触点。此外,FZD6 p.Gln88Glu可影响FZD6对于非经典WNT信号通路的调控,导致非经典WNT信号通路表达上调。VANGL1 p.Arg374His突变影响VANGL1蛋白和CELSR1蛋白相互定位到细胞-细胞接触点,并可以上调VANGL1蛋白水平,导致细胞迁移速度和距离增加。MED12 p.Arg1782Cys突变导致MED12蛋白水平下降,升高经典WNT信号通路表达,从而影响细胞功能。(3)小鼠基因敲除模型人群突变MED12p.Arg1782Cys位点在小鼠中同源突变位点为Med12 p.Arg1784Cys,采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Med12p.Arg1784Cys小鼠突变模型。将Med12靶向sgRNA,Med12单核苷酸链和Cas9蛋白复合物,注入受精卵中。进行两次注射后,将192个胚胎植入6个受体小鼠中(每个受体携带32个胚胎),在胚胎发育12.5天处死母鼠,共收集到12和活胎和1个死胚。活胎中,10个为雄性,2个为雌性。两个雄性胎鼠基因型为Med12 p.Arg1784Cys/Y,其余均为野生型。2个Med12 p.Arg1784Cys/Y小鼠均表现出严重的露脑畸形、尾部脊柱裂、卷尾等神经管缺陷相关表型,表明Med12 p.Arg1784Cys突变可导致小鼠NTDs表型,为人群发现提供了有力证据。[结论]1.PCP通路关键基因VANGL1和DVL2基因的罕见de novo基因拷贝数变异与人类NTDs的发生有关。2.中枢神经系统组织PCP通路相关基因VANGL1、FZD6、MED12等的体细胞突变是NTDs发生的遗传机制之一。
其他文献
镁合金是交通运输等领域结构轻量化的重要选择材料,但作为主承力结构件与耐热结构件,其仍存在绝对强度不高、塑性较低、耐热性差等问题。目前,高强韧镁合金大多通过重稀土元素的高合金化方法来实现,这虽然显著提高了镁合金的性能,但也显著增加了其材料成本,使其在民用领域的实际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相对廉价的轻稀土元素在新型镁合金开发中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受到关注,Sm作为廉价的轻稀土元素之一,目前资源利用仍不充分,
目的:肠道上皮作为人体的第二大上皮,其在消化道系统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肠道上皮细胞特别容易受到稳态机制调控的影响,因为机械和化学应激源会定期破坏上皮细胞,而肠内致病菌的暴露很常见,所以肠道上皮需要调控管理共生微生物的分布,维持上皮屏障,并且通过定期更新。然而肠道上皮的损伤和肠道稳态机制的失调很可能是肠道疾病发展的初始原因,而病理可能反过来对上皮再生产生负面影响,并导致肠道上皮异常,炎症疾病,甚至
背景食管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是世界上的食管癌高发国,其中鳞状细胞癌为我国的主要组织病理类型。食管癌的主要病因不明且预后不良,一级预防没有靶标。通过碘染指示下的上消化道内镜开展食管癌早诊早治是当前我国食管癌防控工作的主要抓手。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筛查的侵入性,在进行大范围的食管癌人群筛查之前,需要来自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的高质量证据证明
背景:传统的开放手术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创伤,而腹腔镜手术通过几个5~10mm小孔来导入细长医疗器械和摄像头,由医生操作器械完成手术,优势是创伤小、放大视野,但也存在医生易疲劳、器械震颤、自由度少等缺点。随着机器人技术的提高,机器人辅助手术凭借3D放大视野、机械臂灵活、末端多自由度、过滤震颤和符合人体工程学等优势,成为微创精准手术的发展方向。Da Vinci是当前国际上最优秀的手术机器人系统,具有市
背景:垂体瘤属于眼科与神经内外科的交叉学科,是影响视路结构和功能的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有着典型的又千差万别的眼部症状和体征,这些患者很多会出现眼部症状甚至首诊于眼科,但可能因为明显的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容易被误诊为青光眼、视神经炎等其它常见的眼科疾病。一旦因为误诊而延误了治疗,垂体瘤所造成的视功能以及身体机能的损害是非常严重的,甚至可能致盲、致命。患者的眼部表现也是临床中评估垂体瘤严重程度、决定手
[目的]肠上皮屏障功能的完整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前提条件。一旦肠上皮屏障功能受到损害,将导致一系列严重疾病的发生,如炎症性肠病、内毒素血症、坏死性小肠炎等,均被证实与屏障功能的损伤密切相关。长期高脂饮食的人群罹患IBD的风险将显著上升同时其肠腔内次级胆汁酸的浓度也将显著上升。脱氧胆酸,次级胆汁酸的主要成分,被证实能对肠上皮屏障功能产生破坏作用。因此,能够拮抗脱氧胆酸引起的肠屏障功能损伤的物质
能源消耗、环境压力和对汽车安全性的要求,推动了轻量化车身材料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对于新能源汽车,减小整车的重量可显著提高其续航能力。目前,在车身中应用高强钢是实现轻量化的主要途径,通过提高钢材强度可减小零部件壁厚而实现减重的目的。但是,对于有刚度要求的零件,其减薄潜力有限,从而限制了减重效果。为此,降低高强钢的密度成为实现汽车轻量化的一种新途径。Fe-Mn-Al-C系高锰高铝奥氏体低密度钢,因具有质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模糊理论因具有词汇建模和处理不确定性的优势而被众多研究者应用于计算机和通信网络、工业控制系统、信号处理、数字通信、诊断医学、决策研究和金融投资等不同领域。区间二型模糊集等价于无限个一型模糊集的合集,大量文献已经证明了区间二型模糊系统在处理不确定性上优越于一型模糊系统。对于非线性系统,本文通过采用模糊TSK系统进行拟合,构造了闭环区间二型模糊TSK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当系统出现
背景尿路上皮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其中上尿路肿瘤主要包括肾盂癌和输尿管癌,下尿路肿瘤主要包括膀胱癌。据报道西方国家的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urinary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发病率约占全部尿路上皮癌的5%~10%,而在中国部分地区,UTUC占比最高可达30%。由于含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A)中草药在中国的广泛使用
取向高硅钢(4.5%~6.5%Si)中较高的Si含量显著降低铁损,同时提高了磁导率,是未来电力和电子工业中最为理想的软磁合金材料。然而,取向高硅钢的研究和发展目前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原因在于较高的Si含量恶化了可加工性并且增加了组织织构的调控难度。本论文将近终形薄带连铸技术引入到取向高硅钢的制备过程中,深入挖掘其亚快速凝固特点在组织织构调控上的优势,系统研究了取向高硅钢的制备工艺、Goss织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