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后,由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太平天国革命教育的推行和洋务运动提倡新教育的影响,清朝各地改革教育的呼声甚高,然而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教育基本上沿袭旧制。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帝宣布变法维新,河南开始出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学校教育制度,各地陆续将一部分书院改办为新式学堂,同时外国传教士也开始在各地设立教会学校。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省城开封奉命设立河南大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廷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卵学制”),是中国正式推行的现代教育的第一个学制;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下令废除科举制度以广兴学堂,中国教育到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年,河南提学使发布《劝谕兴学告示》,督促地方官府兴办学堂,从此河南的各级各类新式学堂有了较快的发展,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全省计有高等学堂2所,实业专门学堂21所,实业预科学堂6所。新式学堂的兴起,标志着封建教育制度开始瓦解,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为河南近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后,制定了新的学制系统和各类学校的课程标准,学堂改称学校,建立了资产阶级教育制度,教育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1919年北京爆发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河南省教育界闻风响应,师生罢课游行,声援北京爱国学生,不少学校传播先进思想,提倡民主、科学,有力的推动了全省教育改革的实践。 本文以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为研究上限,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为研究下限。文章主要从清末民初我国发展农业教育的背景入手,分析发展农业教育的各种条件及河南省发展农业教育的优势和条件;通过介绍“壬寅-癸卯”学制体系下的农业教育系统,来总结在这一学制体系下河南省甲种蚕桑学堂和乙种蚕桑学堂及其他蚕桑教育形式的发展概况;通过介绍“壬子-癸丑”学制下的农业教育系统,来总结在这一学制体系下河南省甲种蚕桑学校和乙种蚕桑学校及其他蚕桑教育形式的发展概况。通过对两种学制系统下河南蚕桑学校发展概况的研究,我们总结出清末民初河南蚕桑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和对近代及现代社会造成的影响,从而为研究河南农村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农业教育的近代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