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油菜作为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每年提供大量的食用油和饲料蛋白。但近年来,随着油菜与水稻、棉花等作物茬口矛盾的加剧,油菜种植面积大幅下降,导致冬季大量农田闲置。解决这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菜作为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每年提供大量的食用油和饲料蛋白。但近年来,随着油菜与水稻、棉花等作物茬口矛盾的加剧,油菜种植面积大幅下降,导致冬季大量农田闲置。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选育早熟油菜品种。大量的实验表明油菜开花期和成熟期呈显著正相关,研究油菜开花期对油菜品种的早熟性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一个冬前稳长、年后快发的早花早熟油菜Pol CMS恢复系R11及其晚花晚熟近等基因系R15为材料,通过分组混合分析法(BSA)与全基因组重测序(WGR)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到了一个与甘蓝型油菜开花期相关的主效QTL,并采用连锁作图的方法对该QTL进行了精细定位,为后续基因的克隆及本实验室核心亲本的早熟改良奠定基础。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2013年春,田间开花期调查结果表明:互为近等基因系(near-isogenic lines,NIL)的早花亲本R11比晚花亲本R15的开花期早9天,差异显著;其F2群体的开花期整体呈正态分布,但有双峰呈现趋势,说明可能存在主效QTL影响开花期。2.通过对亲本R11、R15和F2群体早、晚花“DNA池”进行测序分析,将目标QTL初步定位在甘蓝C2染色体上0.1-3.1Mb的物理区间内。3.根据测序结果,在初定位区间开发了85对InDel标记,其中25对标记的标记基因型与F2极端早、晚花小群体的表型共分离;利用初定位区间对应的甘蓝序列开发了84对SSR引物,其中18对标记的标记基因型与F2极端早、晚花小群体的表型共分离。4.分离群体“F2-6”的田间开花期表型成明显的双峰分布,早、晚花比值符合1:3。推测油菜开花期受一个主效QTL位点调控,并且晚花对早花为显性。5.利用物理位置最远的两个标记SSR22和SSR53,分析了3272个F2单株的标记基因型,共获得19个重组单株。进一步分析重组发生的位置并考察关键重组单株的后代开花期表型,将目标QTL精细定位到甘蓝C2染色体上2614287-2816205之间的202Kb区间内。
其他文献
抽穗期、株高和卷叶都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是受主效基因和微效QTL影响的数量性状。单片段代换系(singl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SSSL)只有一个代换片段来自供体亲本,消除了遗传背景的干扰,有利于QTL效应分析和精细定位。本研究利用籼稻9311和粳稻日本晴作为轮回亲本和供体亲本,采用高代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结合的方法,建立了48个单片段代换系,检测、分析了生育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2n=4x=40,AABB)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在长期人工选择及驯化过程中,花生栽培种遗传多样性降低,育种亲本遗传基础日趋狭窄,严重影响了育种效率。花生野生种遗传多样性丰富,通过花生栽培种与野生种远缘杂交,创制新的种质资源,丰富其遗传多样性,对花生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利用SSR标记构建了20个花生品种(系)之间的聚类分析图,遗传相似系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花生的生长发育规律,以丰富花生栽培理论,为花生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依据。
2008年~2009年,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系统研究了地膜覆盖花生10.5万
试验于2009和2010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实验农场进行,在稻麦两熟制条件下,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所选育和引进的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系)为供试材料,模拟机插小苗(3.5叶)栽培
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稻瘟病则是影响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培育抗病新品种是公认的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Pi-1、Pi-2和Pi-9是水稻稻瘟病的广谱、完全显性的主效抗性基因。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寻找与上述三个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方法,以LAC23(含Pi-1)、5173(含Pi-2)和75-1-127(含Pi-9)为抗性供体亲本,将Pi-1、Pi-2
水资源短缺是我国面临的严峻事实,也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由于水稻的用水量大,在所有农作物中位居首位,干旱已成为影响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限制因子之一。因此,探索水稻抗旱的生理生化以及分子基础,充分挖掘水稻的耐逆基因资源培育抗旱的水稻品种就变得至关重要,对保障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从水稻骨干亲本品种中筛选出两个抗旱性差异大且亲缘关系较近的品种(扬稻二号与扬
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参考大量文献资料,探讨了如何作好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养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本文以强筋小麦郑麦9023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利室内分析相结合,设置酰胺态氮、铵态氮和硝态氮3种不同形态氮肥处理,较为系统地分析了3种不同形态氮肥对郑麦9023 N、P、K的积累转运及品质特性的影响。1.施用不同形态氮肥可有效调控土壤氮、磷、钾素含量。土壤全氮含量0~20cm、20~60cm和60~100cm土层均以硝态氮处理最高,铵态氮处理次之,酰胺态氮处理最低。土壤碱解氮含量0~20cm以硝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