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家美学深刻的人文内涵,在于她既关注现实世界又关注意义世界.儒家美学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个奠基、形成、发展的过程.奠基阶段儒家美学将"天"作为自己的稳定的终极信仰,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和欣赏自然美时的道德比附观念.对"天"的推崇使得奠基时期的儒家美学强调文学艺术等精神产品对于天"道"的传达,她是儒家"文以载道"美学思想的发轫,也是儒家注重文学作品的政治功利性的美学思想的源头.天道崇"和",表明奠基时期的儒家美学最高追求定位于和谐即"乐从和",这种美学观点发展为孔子的"中和"之美.形成期的儒家美学思想主要是孔子的美学思想.荀子对儒家美学的发展,主要是将圣人之道与自然之道结合起来,使先王之道具有了了哲理性、形上性.而《易传》对儒家美学的发展在于将"道"发展为阴、阳两种因素,并且提出阳刚、阴柔的美学思想.儒家美学从早期的终极信仰"天"发展到孔子的终极信仰"道",她的信仰基本稳定,从而中国文化并未经过"祛魅",始终固守自身的信仰体系,中国文化也并未像西方文化一样屡屡遭遇信仰危机.儒家美学对于和谐的追求,决定了儒家看重人内心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在物质充裕但信仰危机、价值崩溃、内心虚无、人际关系冷漠、环境质量恶化的现代社会,儒家美学对信仰的固守,意义的承诺,和谐的向往,应该能为世界提供普世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