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g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成为现代人生活、学习、交流、交往的重要渠道和平台。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迅速的被人们尤其是青年群体所接受和喜爱。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原有网络信息环境被改变,成为人们接收和发布信息的重要渠道和生活中必不可缺的部分。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志愿服务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志愿服务精神蕴含着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和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目标。大学生志愿者是我国志愿者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朝气蓬勃、甘于奉献、积极向上,拥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有较强的集体观念和较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集中体现和反映了我国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质性成效。探讨研究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路径,是实现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新发展的必然课题,也是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课题。  本文主要是在前人的理论研究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与思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分析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不足与困境,将笔者在工作实践中运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工作的经验进行总结,并通过实践经验,总结凝练提出在新媒体环境推进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模式。  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阐述了文章的选题缘由、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及研究的创新点、实用价值,并对志愿服务、志愿者、志愿精神、志愿者组织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新媒体的概念、特点和功能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为论文主体,第三部分为论文结语。  第二部分的论文主体部分,第一章首先根据中国古代志愿服务传统、中国近代志愿服务传统、中国志愿服务传统对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进行分阶段叙述,并分析概述了中国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发展现状,认为现阶段大学生自愿者服务成绩与问题并存、机遇与挑战并存,处于发展的瓶颈和转型期。最后根据对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内涵要求的分析,提出志愿服务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即志愿服务可以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可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可以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论文主体第二部分,重点探讨了新媒体环境给大学生志愿服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首先对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在信息传播方面所呈现出的:信息生产主体多元化,信息传播交互化、实时化,信息内容虚拟化,信息效用不可控等传播的特点。然后结合新媒体的这些特征分析新媒体给大学生志愿服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我们应顺发展,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新发展。  接下来的第三部分,笔者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分析讨论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实践。笔者首先对广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历史进行了阐述,以此认为广西师范大学志愿服务的发展状况可以代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现状及趋势。然后重点从广西师范大学的实践经验出发,分析探讨了从组织结构、运作模式,志愿者主体、志愿服务内容等方面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讨论和分析。最后阐述了广西师范大学在新媒体环境下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措施,认为新媒体形式是当前情况下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四部分以新媒体环境为背景,提出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更好的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  笔者将研究的目光聚焦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认为:在不可回避的新媒体环境下,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在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中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快速推进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是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有效手段。
其他文献
董事责任保险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董事经营风险分散机制。它通过化解董事对第三人的民事赔偿风险,激励其开拓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司治理的完善。新《公司
期刊
共犯之章,国内外学界直呼“黑暗之章”、“绝望之章”,症结在于理论体系的庞大、复杂。处于每个角落的细节都可成为诸多学派论争的焦点,由此产生了诸多理论,其中既有深刻、独
在新中国发展史上,国家利益重心发生过三次明显的转变,这三次转变以1978年和1997年为分界点。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国家利益重心在维护自身生存安全的高位政治领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全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一国的发展中起战略性作用,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
冷战后,中国的国际制度战略从战略特性上来划分,可分为体系结构性战略和体系进程性战略。这种划分的基础性前提是国际关系理论中国际制度的作用可划分为结构性作用和进程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