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

来源 :聊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mp1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一个语篇再生的过程。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语篇是理想的翻译单位,衔接作为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成功的译者,要想忠实、通顺地表达出源语语篇的思想内容,就应当巧妙运用符合各自语言特点的衔接手段来组织译语语篇,再现原文的意境和风貌。 在翻译实践中,由于不同语言在使用衔接手段生成语篇时各有特点,因而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认为,语篇的衔接主要包括两大类,即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前者又可分为照应、替代、省略和接连。本文试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模式为理论基础,对英汉两种语言主要衔接手段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统计和实例分析探索衔接手段在文学作品中的翻译策略,以及语境对衔接手段翻译的影响。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对比分析、实例分析及统计数据分析的方法。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衔接理论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写作目的。其内容主要是通过对英汉语篇五种衔接手段的对比,来探讨衔接手段的翻译策略。第二章简要介绍衔接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对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模式进行论述和评析。第三章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模式为理论基础,对英汉语篇的主要衔接手段进行对比分析。指出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在分类和功能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由于英汉语在语言形式以及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二者在运用衔接手段组织语篇时也表现出相应的差别。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最大差异主要表现于使用频率和使用爱好的不同。总的来说,英语语篇具有综合、聚集和形合的特点,因而倾向于使用大量的衔接项目,尤其在使用照应、替代、省略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相比之下,汉语语篇则具有分析、流散和意合的特点,因而较少使用衔接项目,经常运用重复手段在语篇中发挥衔接作用。第四章通过对老舍的《骆驼祥子》和J.Austen的PrideandPrejudice两部作品中衔接手段的翻译实例进行分析,试图归纳出衔接手段翻译的一般策略。由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在目的语语篇的构建中保留某些类似的衔接手段是不可或缺的。但在很多情况下,译者必须根据具体语境灵活使用衔接手段,或增或删或作出一定补偿,方能使译文连贯流畅。第五章对影响衔接的因素进行探讨,尤其是语境对衔接手段翻译的影响本章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作者认为语境在衔接手段的翻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存在不仅有助于充分理解衔接项目的作用,在某些情况下还限制着对衔接手段翻译策略的选择。语境,特别是文化语境,对翻译具有文化色彩的词汇衔接手段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第六章结论部分指出:英汉语篇衔接手段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必须根据两种语言衔接手段的各自特点,结合具体语境,灵活处理,方能实现语篇的连贯和衔接,忠实地再现原文的神情风貌。
其他文献
中动最早是对语态的一种划分类型,因介于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之间,因此被称为“中动语态”,也称“中动结构”。由于英语“中动结构”特殊的句法和语义特点,给外语习得者带来了困难
商务合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在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跨国经济交流的繁荣发展,商务合同翻译的重要作用日益凸现,已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研究领域。然而合同翻译尚未得到充
翻译单位是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非常重要又素有争论的问题,至今尚无定论。以往的翻译研究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学者们大都把翻译单位看作单一静态的概念,并将其等同于某一种语言
自从《红字》问世以后,霍桑声名鹊起,他的《红字》也成为文学评论家和普通读者讨论的热点。作品本身故事情节非常简单,讲述了在清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十七世纪的新英格兰地区一个
本文对模糊用语如何在法律英语中应用,如何发挥其作用及体现其存在的价值进行了分析。本文作者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探讨总结了在司法中经常运用的法律英语与汉语的对等翻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