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了区别于以往的区域划分方法,根据不同区域的能源特征,依据"排放量指标"(碳排放总量及其在全国所占的份额)和"效率指标"(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两个特征,将我国划分为高排放-高效率、高排放-低效率、低排放-高效率和低排放-低效率四个区域。在这个区域划分的基础上探讨区域间碳排放的动态特征。从我国碳排放概况可以归纳出两点结论:从纵向来看,我国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的高排放-高效率区域,最近几年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已经明显趋缓,这一点与OECD国家碳排放放缓的趋势一致;从横向来看,我国碳排放的重心,已经由经济相对发达的高排放-高效率区域转移到其他区域,这种趋势与世界范围内碳排放强度高的产业从OECD国家向非OECD国家转移的趋势也相一致。而很多针对OECD国家和非OECD国家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存在性的实证研究表明,OECD国家存在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但非OECD国家不存在。类比着这种国际趋势,本文探讨了我国以及各区域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经典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仅仅探讨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因为经典理论往往假定其他影响环境变化的因素都是内生于经济增长的。但是本文认为,结构效应并非内生于经济增长。而结构效应包括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因此,本文在经典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产业结构变量和能源结构变量。利用27省区1995-2014年的面板数据,通过传统OLS估计、FMOLS估计和DOLS估计进行计量分析,得出两方面的结论:一、无论从全国范围看,还是分区域看,我国碳排放都不存在库兹涅茨曲线。二、从全国范围看,除了经济增长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也均是影响我国碳排放变化的显著性原因。但是从不同区域看,二因素的影响却有很大差异。对于高排放-高效率区域,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都很显著;对于高排放-低效率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最大;对于低排放-高效率区域,能源结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最大;对于低排放-低效率区域,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力相当。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不同区域间影响碳排放的动因的不同,归根结底源自不同地区要素禀赋的不同。而我国没有出现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的根本原因,是尚未解决碳排放的"外部性"问题。如果希望在节能减排过程中遵循不同地区的要素禀赋,市场是最优的选择。政府的任务在于解决碳市场的外部性问题,比如碳排放权的发放,建立一套与碳市场相配套的价格体系和信息披露体系,补贴与新能源研发相关的基础学科研究,加快与新能源应用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