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微信的广泛使用,食品安全领域已成为微信谣言的重灾区。自古“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近年来,食品安全谣言的扩散,不仅给微信用户带来心理上的恐慌,干扰了他们的现实行为,也影响了我国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进而对社会的稳定和谐构成了一定的威胁。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是指以微信为传播渠道,内容上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未经证实的消息。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是通过分析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的传播动因和文本特点,为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的治理提出相关建议。本文在对食品安全谣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发现谣言的传播既与人的性别、年龄、阅历和认知有关,也与传者的心理动因有着重要的关系;通过对微信公众号“谣言过滤器”2015-2017年有关食品安全的118篇谣言进行分析,得出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谣言的篇幅两极化明显;第二,谣言的标题使用不规范;第三,利用受众的身份进行情感动员;第四,假借专业术语为谣言营造恐怖的氛围;第五,综合运用多媒体的传播手段;第六,谣言在时间上周期性特点明显;第七,信息来源的可信度偏低;第八,文章结尾虚假广告偏多。接着以微信上关注度较高的谣言文本——“小龙虾事件”为例,分析谣言在潜伏、爆发、消散、反复四个阶段的传播特点,进而提出通过建立多管齐下的辟谣系统、改善辟谣文本的阅读体验、改进和推广辟谣技术、优化辟谣时间和辟谣频率、分类处理不同阶段的谣言等措施改善微信的传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