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干扰后荒漠破碎化生境中啮齿动物集合种群研究

来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szh_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人类活动和自然干扰,导致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生境的破碎化,出现了啮齿动物在不同斑块间的不连续分布,而生存于小生境片段中的种群具有很高的灭绝风险。2002~2012年每年的4~10月,采用标志重捕法对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禁牧、轮牧、过牧和开垦4种人为不同利用方式形成的生境斑块中的啮齿动物种群动态及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检验其种群空间结构是否具有集合种群的功能,探讨啮齿动物对生境破碎化的空间响应机制,试图为集合种群理论研究提供充分的实验性证据。结果表明:(1)啮齿动物斑块占据动态存在一定差异,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在不同生境斑块中占据动态变化最明显,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次之。同时,上述2个鼠种在各生境斑块中均具有灭绝风险,而局域种群发生灭绝后具有重建的可能,表现出明显的种群周转。其余鼠种斑块占据动态和种群周转不明显,或仅在部分斑块具有灭绝重建动态。(2)不同生境斑块中各鼠种种群密度年际间差异较大,特别是长爪沙鼠和黑线仓鼠。子午沙鼠种群在不同生境斑块中具有很高的空间同步性动态,而其余鼠种各局域种群在不同生境斑块间整体动态是非同步的。(3)该荒漠区长爪沙鼠、黑线仓鼠、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和小毛足(Phodopus roborovskii)鼠个体居留时间较短,周转率相对较高。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irica)、阿拉善黄鼠(Spermophilus alaschanicus)和三趾跳鼠(Dipussagitta)居留时间相对较长,周转率相对较低。试验中观测到发生扩散的主要为雄性个体,而三趾跳鼠主要为雌性个体扩散。(4)长爪沙鼠和黑线仓鼠是经典集合种群,五趾跳鼠和三趾跳鼠在禁牧区、轮牧区和过牧区中为斑块化种群。(5)该区域啮齿动物为多物种共存的集合种群,整体形成一个集合群落。
其他文献
信号的频率落在两个量化频点之间时会产生估计误差,所以需要校正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后估计的频率。结合Rife算法和抛物线插值法的特点,提出了一种自适应频率校正算法。该算法
基于直扩体制的时分多址( TDMA )卫星星座组网,信号帧前导段长度越短、净荷长度越长,数据 传输的效率就越高.但是,直扩体制信号帧前导段长度越短意味着接收信号捕获增益就越低,
5G中终端的能量消耗和频谱资源问题日益严重,在终端直通技术(D2D)中尤为突出。为了提高D2D对用户(DP)的能效和资源利用率,提出了一种基于粒子群算法的联合功率控制和资源分配策略
结合江苏省水利普查项目实践,总结了借助ArcGIS平台进行水利普查空间数据的采集与处理的作业经验,有利于作业人员较快掌握有关技术要领。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煤矿企业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办公室工作的积极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办公室在煤矿企业管理部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承担着煤矿企业各级
通过数据解释社会发展以探寻新时代中国的真实情景,通过数据库建设推动学科建设以进行理论创新与方法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本研究结合国内外数据库建设与利用的经验,深入探讨
随着敌我识别侦察装备的广泛部署,其侦察数据呈现爆炸式增长,多源且复杂的海量信号侦察数据对后端数据分析提出了较高要求。针对传统敌我识别信号关联分析方法速度慢、效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