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属于国家科技部下达项目《三峡库区水环境特征与支流富营养化机制研究》中的一部分。主要研究了三峡入库河流大宁河回水区沉积物及消落区土壤氮磷营养盐的赋存形态及其分布特征,并对消落带土壤进行氮磷释放动力学特征研究,以掌握三峡水库秋季蓄水运行(156m)条件下大宁河流域回水区沉积物分布特征,以期为分析水库运行对大宁河沉积物变化的影响、探讨水体中营养负荷的迁移变化规律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1.沉积物样品中总氮含量在436.0~921.6mg/kg;消落带样品中总氮含量在1253.5~2439.8mg/kg之间,消落带样品中的总氮含量明显高于沉积物样品中的总氮含量。OSF-N是可转化态氮的优势组分,OSF-N在可转化态氮中占有绝对优势。IEF-N是可转化态无机氮的优势组分。消落带样品中较高的IEF-N、OSF-N含量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2.沉积物样品中TN、可转化态氮含量与OSF-N显著相关,说明沉积物中TN、可转化态氮含量的增加主要来自OSF-N。在各形态氮中,OSF-N与IEF-N、CF-N、IMOF-N相关性较弱,这一结果表明样品中OSF-N与IEF-N、CF-N、IMOF-N来源可能存在差异。消落带样品中TN含量与各形态氮都显著相关,与OSF-N、IMOF-N相关性较好,说明消落带样品中TN含量的增加主要来自OSF-N和IMOF-N。可转化态氮与IEF-N、CF-N、IMOF-N、OSF-N的相关性都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其中与OSF-N的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达到0.998,这说明样品中的可转化态氮含量的增加主要来源于OSF-N。各形态氮之间达到极显著相关,说明消落带样品中不同形态氮的来源可能相同。3.沉积物总磷含量在483.4~848.4mg/kg之间,平均为569.0 mg/kg,与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表层沉积物总磷含量相比,大宁河回水区表层沉积物TP含量处于中下游水平,而消落带土壤中总磷含量在488.9~1487.7mg/kg之间,平均含量为813.3mg/kg,远远高于沉积物样品总磷含量,显示了人类活动对消落带土壤P含量的影响。4.各种形态P在沉积物与消落带土壤中分布特点不同:沉积物中IP/TP(平均值55.7%)略高于消落带土壤(平均值49.4%);沉积物中IP以Ca-P为主(平均比例为83.5%),Fe/Al-P占IP比例仅为15%。消落带土壤Ca-P占IP平均比例为73.9%,而Fe/Al-P占IP比例上升至22%;沉积物中活性磷组分(OP+Fe/Al-P)平均含量为261.8mg/kg,在TP中所占比例平均值为49%,而消落带土壤活性磷组分(OP+Fe/Al-P)平均含量为405.7mg/kg,在TP中所占比例平均达到54%。消落带土壤中活性磷组分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会成为水体的二次污染源,因此消落带土壤P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5.利用有机氮和有机指数对大宁河回水区沉积物和消罗带土壤进行营养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的有机氮在0.041%~0.088%之间,平均为0.060%,属于较清洁范围。消落带土壤的有机氮在0.1282%~0.2318%之间,平均为0.1652%,属于有机污染范畴;利用有机指数评价方法对大宁河回水区沉积物营养状况进行评价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6.一级动力学方程可以很好的拟合大宁河回水区消落带土壤样品氨氮释放动力学特征,前120min为快反应,氨氮释放速度较大,随后进入慢反应,逐渐达到最大氨氮释放量。土壤样品氨氮放动力学特征与可转化态氮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非可转化态氮的相关性较弱,这说明样品中氨氮的释放量主要受其可转化态氮含量控制。7.指数动力学模型可以很好的拟合大宁河回水区消落带土壤样品磷释放动力学特征,前25h为快反应,磷释放速度较大,随后进入慢反应,逐渐达到最大磷释放量。土壤样品释放动力学特征与Fe/Al-P的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Ca-P和OP的相关性较弱,这说明样品中磷的释放量主要受其Fe/Al-P含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