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两个试验分别考察了二氢吡啶对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和二氢吡啶在肉鸭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 试验1二氢吡啶对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及残留消除规律研究 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共设3个处理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50和300mg/kg的二氢吡啶。480只1日龄健康樱桃谷肉鸭(公鸭),按初始体重无差异原则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10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鸭。试验期共计49d,1~14d为生长前期,15~35d为生长后期,36~49d为消除期。试验第35d从每个重复中选择1只鸭,颈静脉采血,分离血清和血浆,血清用于测定血液生化指标;肉鸭采血后屠宰,分离各内脏器官,测定肉鸭屠宰性能和器官指数;测定肉鸭血浆、肝脏、胸肌和排泄物中的二氢吡啶含量,考察二氢吡啶对肉鸭生产性能影响及二氢吡啶在肉鸭体内的残留规律。36d开始所有肉鸭换喂不含二氢吡啶的基础饲粮,在换料后的第1、2、4、7、14d采集肉鸭血浆、肝脏、胸肌和排泄物测定二氢吡啶含量,考察二氢吡啶在肉鸭体内的消除规律。结果显示二氢吡啶对肉鸭各阶段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二氢吡啶对肉鸭血清中GOT、GPT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血清中总蛋白、球蛋白、清蛋白、尿酸、肌酐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二氢吡啶对肉鸭内脏器官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在肉鸭血浆、肝脏、胸肌中未检测到二氢吡啶原型,肉鸭排泄物中检测到二氢吡啶原型,其含量与饲粮中的二氢吡啶添加量呈正比例关系,不同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5);换喂不含二氢吡啶的基础饲粮1d后,添加150和300mg/kg组肉鸭排泄物中的二氢吡啶含量分别下降了97.18%和97.38%。结果表明二氢吡啶对肉鸭生产性能、器官发育和健康无显著影响;肉鸭血浆、肝脏和胸肌中均未检测到二氢吡啶原型,排泄物中检测到二氢吡啶原型,停喂二氢吡啶后,排泄物中的二氢吡啶含量迅速下降。 试验2二氢吡啶在肉鸭体内的代谢规律研究 本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24只42日龄健康樱桃谷肉鸭(公鸭)按体重差异不显著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6只,试验组18只,每个重复1只鸭,单只饲养于代谢笼内。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一次强饲含1500mg/kg二氢吡啶的饲粮。从强饲开始计时,间隔0.5、1、1.5、2、3、5、8、12、24、36、48h,每个时间点分别从对照组和试验组中各选择6只肉鸭颈静脉采血,分离血浆,测定血浆中的二氢吡啶及其代谢产物含量。在强饲后的第4、8、12、16、24、30、36、48h收集排泄物,测定排泄物中二氢吡啶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结果显示在肉鸭血浆中未检测到二氢吡啶原型,检测到2,6二甲基-3,5-二乙基酯吡啶和2,6-二甲基-3-羧基-5-乙酯基吡啶两种可能代谢物,2,6-二甲基-3-羧基-5-乙酯基吡啶在3h和8h浓度达最高,至24h不能检出;在肉鸭排泄物中检测到二氢吡啶原型、2,6-二甲基-3,5-二乙基酯吡啶、2,6-二甲基-3-羧基-5-乙酯基吡啶和葡萄糖醛酸结合物。排泄物中的二氢吡啶原型在8h达浓度峰值,48h内排泄物中二氢吡啶原型排泄率为1.13%~2.38%,至48h排泄物中仅有少量二氢吡啶原型排出;2,6-二甲基-3-羧基-5-乙酯基吡啶在4~8h达最高浓度。结果表明:二氢吡啶在肉鸭体内可能发生代谢生成3种代谢产物。肉鸭饲喂二氢吡啶后,以二氢吡啶原型和代谢产物的形式随排泄物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