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Psa)是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致病菌,主要流行株为三型Psa(biovar 3),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已成为世界性难题。试验取样过程中发现部分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猕猴桃抗性栽培品种疑似出现溃疡病症状,其原因是否与Psa出现新的变异有关尚不清楚。因此,明确Psa的群体结构,探究其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Psa)是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致病菌,主要流行株为三型Psa(biovar 3),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已成为世界性难题。试验取样过程中发现部分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猕猴桃抗性栽培品种疑似出现溃疡病症状,其原因是否与Psa出现新的变异有关尚不清楚。因此,明确Psa的群体结构,探究其致病机制对猕猴桃产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使用16S rDNA测序对从患病猕猴桃枝条中分离出的细菌进行菌种鉴定,用Psa特异性分型引物鉴定确定为Psa菌株的生物型,结果表明所有Psa菌株都属于biovar 3。重复元件序列PCR(repetitive element sequence-based PCR,rep-PCR)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两种分子分型手段分析结果表明biovar 3群体内部遗传信息有所差异。两种体外致病力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能够使本氏烟草的叶片产生过敏反应,并且使健康的‘红阳’猕猴桃叶片颜色发生明显改变,证明其具有致病力。11种抗生素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实验所用的10株Psa均对3种抗生素表现出耐药表型,说明均为多重耐药菌。对一株biovar 3菌株(命名为GX05)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获得全基因组草图,初步分析并预测其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和与病原菌宿主互作相关的基因,预测结果发现其携带大量毒力基因、多种抗生素耐药基因,不表达或缺失后导致病原菌致病力减弱的基因数量最多。注释结果显示,其致病力可能与铁离子转运系统及Ⅲ型分泌系统有关,耐药性可能与多重耐药外排泵系统的作用有关。综上,本研究分析了分离得到的Psa的群体信息并初步预测其可能存在的致病和耐药机制,以期为后续深入研究其致病机理和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有机磷类杀虫剂(organophosphate pesticides,OPs)是目前我国使用广泛的一类杀虫剂,在人体内普遍检出。人群研究和动物实验提示OPs暴露可干扰生殖内分泌系统,但人群流行病学研究较为局限,相关机制也并不明确。本研究通过两项研究,分别获取孕妇和育龄妇女尿液中OPs代谢产物二烷基磷酸酯化合物(dialkyl phosphate,DAP)浓度,分析OPs暴露对女性生殖功能的影
目的:探讨妊娠早期(孕≤12周)个体化量化营养示范餐体验式教育对超重及肥胖孕妇妊娠中期(孕13~24周)体重管理和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预防效果,并分析膳食和体育锻炼指导干预的依从性。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在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东院产科建档(孕≤12周)进行产前检查的超重及肥胖孕妇为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后
设施菜田日益严重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已成为制约我国蔬菜生产的瓶颈问题。由于设施环境温度高、水分蒸散量大,土壤下层的盐分离子会随土壤毛细管运动在土壤表层积聚,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草坪植物根系浅而密集,通过草坪植物的根系吸收,有可能能够减轻土壤表层的盐分集聚,改善设施蔬菜的土壤环境。本研究选择海滨雀稗、假俭草、杂交百慕大、高羊茅和草地早熟禾等5种不同类型的草坪植物,开展了设施条件下花椰菜和
‘阳光玫瑰’(Shine-Muscat)葡萄品质出色,深受消费者欢迎,是未来国内重点发展的热门品种之一。而制约‘阳光玫瑰’葡萄产业更好发展的问题之一就是尚未了解其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矿质元素与水分吸收利用规律。本研究以5年生‘阳光玫瑰’葡萄为试材,使用霍格兰氏营养液作为肥料,共设置高、中、低3个营养液浓度梯度,设含氮180 mg/L、120 mg/L、60 mg/L的3个营养液浓度,软化期-采收期浓
近几年,在浦东扁豆主产区爆发了一种病害类似于其他作物上发生的菌核病。本研究通过对该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研究它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进行分子序列鉴定,确定了该致病菌就是核盘菌属的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de Bary,1886),该菌可以感染扁豆全株,包括根、茎、叶、花、果实都能感染发病,并且都观察到菌核的形成。用扁豆来源的核盘菌和大豆、油菜来源的核
我国绿叶菜消费量巨大,为突破传统生产模式,工厂化栽培应运而生。工厂化栽培可通过控制模型对环境条件进行精准调控,因此模型中输入参数的准确性显得尤为关键。本研究以散叶莴苣(Lactuca sativa L.)、不结球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chinensis)的杭白菜和青菜多个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栽培要素涵盖全季节多茬口栽培试验、品种试验和营养液浓度试验。通过基本生长
【目的】探讨移植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PTLD)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在我院治疗或随访且临床资料完整的PTLD患者的临床资料(PTLD组)。采用1:2配对设计,对PTLD组每个患儿均匹配2位在同期(时间相差不超过1年)进行肝移植手术且随访期间未发生PTLD的
大麦(Hordeum vulgare L.)是一种重要的谷类作物,许多国家都有种植,主要用来作为人类的食物、牲畜和酿造啤酒。大麦花序由三朵小花组成,包括一个中间小花和两个侧小花。根据侧小穗的育性大麦可分为三种常见的棱型花序。然而,大麦花序发育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为了更好地理解棱型决定机制,本研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对一个假定的大麦花序调节转录因子家族进行正向遗传学、反向遗传学和全基因组分析,来更好地了
目的探究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通过抑制肠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对新生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模型的干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1.评估LF通过抑制EMT对新生大鼠NEC模型的干预作用采用人工喂养联合缺氧及冷刺激方法构建新生Sprague-Dawley大鼠NEC
小苍兰(Freesia hybrida)是世界著名的球根花卉之一,花色丰富,花香袭人,是花卉市场上重要的切花,深受人们喜爱。花色作为小苍兰的重要表型性状,丰富的花色一直是小苍兰育种的重要目标。本文选择4个色系11个常见小苍兰品种为研究对象,首先测定所选品种花瓣表型数据,进而通过构建数字基因表达谱的和关键差异基因表达特征的研究,探讨小苍兰花色苷合成的生理分子机理,为后续揭示小苍兰花色形成的机制奠定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