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结构表面态密度对近藤效应的影响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saru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藤效应作为一个强关联体系在固体物理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近藤效应来源于非磁性金属的传导电子被磁性杂质所散射。当系统的温度降到一个特征温度(近藤温度)以下时,杂质原子的费米能级处会出现一个共振峰(近藤共振)。而近藤共振的峰宽可以表征近藤效应的强弱且可以很方便被STM探测到。控制电子和磁性原子的相互作用对未来的纳米磁性器件或者量子信息存储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近藤效应的研究近些年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最近Li et al.的文章证明了通过量子围栏调控的表面态可以对近藤效应进行调制。单层的Ag生长在Cu(111)表面可以形成超结构。对于形成超结构的1ML-Ag/Cu(111)表面,电子态密度也会随着空间发生变化。所以在1ML-Ag/Cu(111)表面上我们期望也会出现近藤效应被调制的现象。之前的文献报道在1ML-Ag/Cu(111)表面研究Co原子的近藤效应,他们只给出单个的数据点但没有对在不同位置近藤效应进行讨论。在这篇论文中,我们研究了 Co原子在1ML-Ag/Cu(111)表面的不同位置的近藤效应。利用原子操纵,我们可以把单个Co原子放置在1ML-Ag/Cu(111)超结构表面的不同位置进而可以研究Co原子在不同位置的近藤效应。我们发现近藤共振的峰宽在1ML-Ag/Cu(111)表面的不同位置会有变化:在hcp/fcc边界(hcp/fcc boundary),Co原子的近藤峰宽几乎和态密度变化无关;但对于fcc区域,我们发现近藤效应的变化和局域态密度的变化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即近藤效应是随着位置变化的。为了去理解随着态密度变化而变化的近藤效应,我们进一步利用紧束缚近似去计算1ML-Ag/Cu(111)表面的局域态密度(LDOS)。通过对比实验和计算得出的局域态密度,我们发现1ML-Ag/Cu(111)表面态密度的空间变化的主要来自于表面态的贡献。在1ML-Ag/Cu(111)体系中不仅表面态电子,体态电子也同样贡献近藤效应,我们利用最近报道的近藤模型去拟合我们的数据。最后我们定量的给出体态和表面态的贡献大小,即磁性原子和体态电子的耦合系数(Jb)和磁性原子和表面态电子的耦合系数(Js)。这些结果表明了超结构对近藤效应的影响,也进一步证明了表面态对近藤效应的贡献。
其他文献
程巴普矽卡岩型矿床是冈底斯北缘Fe-Cu-Pb-Zn-Ag-Mo多金属成矿带内唯一的以Cu-Zn-Mo矿化为主的矿床。矽卡岩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脉状、透镜状产出,并与花岗闪长岩和花岗斑岩
随着卫星导航领域的飞速发展,国内外学者对电离层的研究也更加关注,电离层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异常监测也逐渐成为卫星导航领域的研究热点。掌握电离层时空变化特性,一方面可以
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不同手术入路治疗Siewert 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Web of science和万方
C-H键因其广泛存在的特点,成为了当今有机合成领域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C-H键活化既操作简单又具原子经济性,它为创建新的有机分子碳骨架以及进一步修饰本身已经复杂的有
建筑石膏作为新型墙体材料,具有环保、质量轻、舒适等优点。由建筑石膏材料组成的结构构件可以实现工业化生产,不仅可以保证构件质量,而且能够大大提高建筑的施工速度。常见
建筑信息模型(BIM)一词最早起源于美国,近年来,BIM技术凭借其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一体化性、参数化性及信息完备性等优势,已经成为国内外建筑工程行业发展的焦
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过程是陆陆碰撞边界演化的关键问题。大别-苏鲁造山带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超高压变质带,花凉亭-弥陀剪切带位于南大别低温-超高压变质带和中大
客家人是由于古代时战乱,向闽、粤、等地迁徒,并与原著居民相互通婚的一个种群。而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中最具有鲜明特色的,也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它是客家人们几个世
固定翼无人机的栖息问题,近年来得到广泛的研究。小型固定翼无人机具有飞行速度快、飞行平稳、使用成本较低等优点,但是他们的飞行时间相对较短、承重有限,难以安全着陆。因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和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环境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瓶颈,其中毒害气体泄漏是危害最大的突发灾害事故之一。采用传感器网络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