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深入研究森林植被组成与结构的动态变化是生态学研究热点之一。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我国亚热带地区植被多样性最丰富、结构最复杂的代表性植被类型之一,被认为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对其植被组成与结构动态变化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hm2样地1996年、2012年和2017年的调查数据,分析了 21年来研究区内的植被区系、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优势种群结构等的变化特点;同时获取研究区域内气象站21年来的历史气象数据,对研究区的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由此讨论气候变化背景下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被动态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hm2样地内,1996年记录了 DBH≥10 cm树种24科34属40种,2017年记录了 31科42属49种。21年间,从群落乔木层退出2科4属6种,新增9科12属15种,整体新增、死亡变幅21种,变化幅度高达52.5%,物种组成动态变化明显,偶见种的新增与退出是乔木层树种变化的主要原因,使得植被科与属的区系地理分布从温带分布向热带分布靠近。(2)对研究区内不同生活型树种数量与重要值、多样性指数、新增与死亡个体等分析表明:①常绿树种株数占比增加明显,常绿生活型优势度明显上升,群落乔木层外貌正从常绿和落叶比较均衡状态向常绿占据优势的状态发展;②从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丰富度指数来看,两种生活型物种数及物种多样性指数都呈上升趋势,物种更加丰富;③21年中,两种生活型都发生了剧烈的动态变化,常绿生活型因其极高的增补率与较小的死亡率,个体数明显提升,落叶生活型增补率稍低于累计死亡率,个体数稍有下降,但树种变化较大。(3)通过对研究区内森林群落植被胸径级和树高级结构组成的分析可知:小径级个体数量较多,常绿生活型在小径级中的占比提高,个体之间的竞争在中小径级区间加剧,物种个体数减少,大径级个体的株数趋于平稳,1996-2017年间群落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21年中,在空间上,常绿生活型更新良好,且优于落叶生活型,常绿生活型林下层的优势不断向上层拓展并取得主林层的优势,落叶生活型由于大径级个体数的较多,仅保持林上层的优势。(4)运用静态生命表对天目山交让木种群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其年龄结构保持基部宽顶部窄的金字塔型,说明天目山交让木种群小龄级储备丰富,更新能力较强。种群生命期望值在龄级I中出现最大值,随径级上升呈递减趋势。种群的存活曲线相似,2017年相较于2012年更趋向DeeveyⅡ型。研究结果表明交让木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自然更新能力较强,目前生长状况良好,种群呈增长趋势。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区内植物区系分布从温带分布向热带分布靠近;群落结构与外貌从常绿与落叶树种均衡的状态向常绿占据优势的状态发展;交让木种群呈增长趋势,环境竞争力强,种群更加成熟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