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伊始,全球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又带动着科技、文化的多样变化。自上世纪初期农耕文明被迫开启消亡的步伐后,进入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经济社会变革更显剧烈。在人类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完备的今日,全球范围的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人类文明的延续不但要靠充足的物质基础,更为需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充实。而人类精神的充实必不可少的包含有文化的洗礼。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但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同样诞生了灿烂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代先贤想象力、创造力最神奇的见证,代表着各种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被誉为人类文明的“活地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在文化的“传承”,而传承的核心就在于传承人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掌握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起着重大作用的人。没有传承人在其间起到的关键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能够在历史上完整延续下来。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在我国展开:后,立法者与学界的众多学者们进行了热烈的探讨,提出了各种保护的方式并积极推动政府立法。有鉴于我国国土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在行政区域内大杂居、小聚居的事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呈现出特色鲜明而又纷繁复杂的特点。由于我国历史上对文化遗产保护缺乏深厚的传统,造成民众保护遗产的意识欠缺,现实中我国呈现出的是政府、学界“由上而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色。梳理近年来学界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宏观的把握。关于传承人,学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确定国家、民族、地区、个体、代表性传承人等一种或者几种主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人,推动行政保护工作。有个别学者也从新的思路出发提出了新的权利主体来代替国家、民族、个体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案。总体看来这些探讨是有益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但是从现实出发,我国目前推行的保护方式还是由文化部主导,各省级文化行政保护部门具体推行的代表性传承人层级保护模式。已有研究中重点针对于传承人保护方式的探讨仍然不多。对传承人保护与知识产权制度、传承人的法律地位、传承人的分类、传承人的认定没有一个系统的研究。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不能忽略传承人这一个核心保护点。为了推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本文致力于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深入浅出的理论探讨,并提出对传承人行之有效的保护方式。本文在第一部分首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简要介绍,探讨传承人的概念、内涵、特征、有关保护主体、与传承人有关的利益纠纷。论文第二部分对知识产权制度适用于传承人保护的缘由和现状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内外立法情况及目前传承人保护中出现的困境。论文在第四部分着重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法律保护制度的相关内容,包括传承人的认定、利益分享机制的探讨、传承人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传承人社会保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