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十年代转型期的中国围绕着“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自由与孤独”等问题的社会讨论与集体反思,构成了当时影响广泛而意义深远的主流话语生态。而在深受外来影响的八十年代文学新形势中,作家们立足对社会现实的非理性揭露和批判、对人性的剖析和反思、对转型国家中人的生存隐忧和关切,回应了存在主义在中国文学场域中的言说形式与叙事精神。对于高扬现实主义创作风范的作家路遥,尽管他一直宣称对中国当代文学刻意“捆缚”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现象保持谨慎的态度,但伴随着“文革”历史的退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成为文学主题,个体生命的生存状况及“现代性焦虑”等凸显的问题开始成为路遥文学之路上力求关注的重要命题。他在探究当代生活中的人们特别是底层劳动者与知识者的生存境遇时,所表现出的对生命本体性问题的思考与对个体生存失落、孤独感的体验,深层次地隐含了存在主义的文学意蕴。本论文主要有六个部分:首先为绪论,主要交代路遥及其小说在新时期文学研究中的研究现状、意义与方法;第一章主要从主题话语、叙事范型、创作思维、悲剧性风格等艺术形态表达上入手阐释路遥小说的存在主义意蕴;第二章主要分析存在主义精神与路遥的创作思想之路。本章依据对文本的存在主义意蕴阐释,反观路遥在生命价值现实性体验与创作思想特征上与存在主义的关系;第三章说明路遥在表现个体生命存在问题上的创作特征,阐释现代性叙事的“缺场”与人道主义的审美特征。最后为本文的结语。就具体创作而言,路遥小说的审美世界本身围绕着“人的存在”这一主题。它在恢弘的历史画面与鲜活的乡土叙事之间,展现出了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生自由选择和命运追求的认同,对特定时代生存圈中个体内在情感的探索与体认。在《平凡的世界》等作品中,路遥凭借对社会历史的亲身感知和深切思考,关注人的生存世相和情感变迁,以现实主义的艺术责任感诠释了“文学即人学”的真正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