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无人机整体热环境三维动态仿真分析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baqq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未来战争观念的变化,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无人机的发展与研究。对长航时大型无人机而言,飞行速度慢,外表面受到高空低温气流影响,在为机载电子设备提供散热通道的同时,低温可能对电子设备、油箱及燃油系统产生危害。以往的飞行器热分析主要针对有环控设备的载人飞行器,分析机载设备的热环境及提供目标红外特性所需的蒙皮温度场,而长航时大型无人机在关注上述问题的同时,需解决蒙皮、燃油及燃油系统面临的低温问题。本文以大型无人机热环境为研究背景,分析无人机内外热环境共同作用下的传热机制特性,建立流场和结构耦合传热模型,开展不同条件下舱内多体耦合系统三维非稳态热分析,对不同热边界作用下发动机舱及设备舱复杂流固耦合换热、飞行过程中燃油消耗导致热沉动态变化的传热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基于网络法的设备舱内多体耦合系统三维非稳态热分析。针对不同特点的设备舱内封闭系统和典型仪器设备,建立舱内多体耦合系统及设备单体的热网络分析模型。通过将不同条件下蒙皮外表面高速对流换热系数分布及对应的当地绝热温度作为浮动第三类边界条件,导入到Sinda/Fluint软件中建立函数关系式,实现内、外热耦合,进行系统三维非稳态传热计算。分析飞行过程中,航空器舱内仪器、设备及气流温度场的变化规律,了解设备发热、对流、导热、辐射对舱内热环境的影响程度,以及各传热方式作用的影响;获得高功率密度设备的温升特性和控制因素,以及蒙皮与舱内系统传热特性及其热状态对舱内热环境的影响。(2)基于控制容积法的发动机舱内复杂形体的三维非稳态热分析。建立了飞行器发动机舱复杂结构内流气动对流换热计算模型,通过将外部热环境视为第三类浮动的热边界条件,实现内、外热环境耦合,采用ANSYS-CFX软件进行发动机舱三维非稳态辐射-对流耦合传热计算,分析影响蒙皮及舱内结构温度的主要因素。(3)基于热网络法的燃油热沉动态变化三维非稳态传热分析。建立了飞行过程中燃油消耗导致热沉动态变化的传热计算模型,采用分层动态网格处理燃油消耗导致的容积变化,采用Sinda/Fluint软件进行油箱内三维非稳态耦合传热计算,分析影响燃油温度的主要因素。通过建立大型无人机整体热环境三维动态分析模型,采用数值模拟对不同热边界作用下的发动机舱及设备舱复杂流固耦合换热问题、飞行过程中燃油消耗导致热沉动态变化的传热问题进行研究,为无人机的研制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汽轮发电机组振动监测与故障诊断是保障机组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互联网技术实现机组远程振动监测与故障诊断十分必要。分析研究了机组远程振动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现代的轴流压气机设计要求具有更高的单级负荷和更少的级数,用传统设计方法达到这一指标难度较大,存在的问题较多。为此,本文首次提出了一种“低反动度”的压气机设计新概念来解决这一设计难点,并借助于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论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这种设计概念是切实可行的。本文首先系统地阐述了低反动度轴流压气机这一设计概念,其主要内容为:动叶进口采取预旋降低其反动度,使动叶在大转折角工况下吸力面附面层不
非线性超声的高次谐波可以提高医学超声成像的质量。对超声非线性特性的研究和探索可以为非线性超声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提高现有的诊断水平。目前,超声成像
丙型肝炎病毒(HC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感染了全世界约1.7亿人,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的肝脏疾病。联合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是经典的丙肝治疗方法,但约50%的
DNAzyme(脱氧核酶)作为一种人工合成的序列自被发现以来,因其高效的催化活性和结构识别能力,已被逐渐开发应用于生物分子检测领域。本论文通过研究已报道过的DNAzyme,对其序列进行
对旋轴流通风机是叶轮机械中较为特殊的一种设计方案,在矿井通风和局部通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特殊的动/动叶栅级的内流结构更具研究性。如何设计出高效率、低噪音、高匹配的
本文设计并建立了一套间歇式超临界生物质气化实验装置。利用该装置,在水的近临界态和超临界态,以葡萄糖为生物质模型化合物,以制取氢气为目的进行实验研究。选用氧化钙为二
对生物组织的光学参数,如吸收系数μa (absorption coefficient)、约化散射系数μs’(reduced scattering coefficient)等进行准确的测量,是光应用于医学领域基础研究和临床
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人类的广泛关注。目前工业生产中对传统化石燃料的利用仍然存在能源转化效率低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大量余热被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在余热利用过程中低温余热存在回收难度大、初投资高、可用能低等特点,现有低温余热利用技术普遍存在成本较高和转换效率低等问题。近年来,研究学者开发了一种采用电化学技术将低温余热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即热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