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苓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的干燥菌核,其性平,味甘、淡,具利水渗湿之功效,用于水肿,淋浊,泄泻,带下和小便不利。随着猪苓原药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工栽培猪苓成为解决供需矛盾的关键。优质苓种是实现高产的物质基础,适宜接菌技术是提高苓种接菌率和药材产量的关键。本研究广泛收集河北省不同产地猪苓苓种材料12份,进行了苓种质量指标及分级研究,探讨了不同培养料配比、苓种处理方式及含水率、伴栽物比例、栽植穴大小、栽植坡度等对密环菌菌索生长状况及苓种接菌率的影响,比较分析了不同采收年限的猪苓产量和质量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了猪苓苓种活力、苓种切面黄蓝度b*、苓种切面亮度L*和单苓鲜重4项质量评价指标,k均值聚类法和标准差法相结合将猪苓苓种分为三个等级。一级苓种:苓种活力≥0.399mm/d,苓种切面亮度L*≥74.34,苓种切面黄蓝度b*≤15.94;二级苓种:苓种活力≥0.248mm/d,苓种切面亮度L*≥65.33,苓种切面黄蓝度b*≤20.34;三级苓种:苓种活力≥0.164mm/d,苓种切面亮度L*≥53.95,苓种切面黄蓝度b*≤24.74。各级苓种的单苓鲜重均不低于10.0g。2不同培养料(腐殖土、湿树叶)配比的蜜环菌材质量差异显著。各处理的蜜环菌菌索生长状况总评分以A1处理的最高67分,其次为A2和A3处理的66分。各处理的密环菌侵染率差异显著,以A2处理的最高97.33%,A1处理的次之92.00%。各处理的每袋蜜环菌菌索鲜重及干重、多糖含量及积累量均差异显著,鲜重及干重均以A2处理的最大,分别为6.278g、2.537g,A1处理的次之,分别为6.099g、2.335g;多糖含量及积累量均以A1处理的最高,分别为61.18mg/g、140.77mg,A2处理的次之,分别为40.99mg/g、104.77mg。3不同苓种处理方式及含水率、伴栽物比例、栽植穴大小、栽植坡度的苓种接菌率均差异显著。不同苓种处理方式的蜜环菌菌索生长状况总评分以B3处理的最高65分,苓种接菌率以B3处理的最高63.67%,其次为B1处理的62.00%,且两者差异不显著。不同含水率苓种的蜜环菌菌索生长状况总评分以C3处理的最高65分,苓种接菌率以C2处理的最高68.33%。不同伴栽物比例的蜜环菌菌索生长状况总评分以D3处理的最高79分,苓种接菌率亦以D3处理的最高88.67%;不同栽植穴长度的蜜环菌菌索生长状况总评分以E2处理的最高64分,苓种接菌率亦以E2处理的最高73.00%。不同栽植穴深度的蜜环菌菌索生长状况总评分以F2处理的最高69分,苓种接菌率亦以F2处理的最高66.00%。不同栽植坡度的蜜环菌菌索生长状况总评分,G4和G5处理的均为72分最高,苓种接菌率以G4处理的最高73.67%,G5处理的次之70.33%,且两者差异不显著。4不同采收年限的猪苓鲜重及干重均差异显著,单穴猪苓鲜重和干重均以4年生的最高,分别为3.787kg、2.035kg,3.5年生的次之,分别为3.334kg、1.412kg,猪苓鲜重及干重表现为4年生>3.5年生>4.5年生>3年生>2.5年生。不同采收年限的猪苓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分、多糖、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麦角甾醇等指标含量及麦角甾醇积累量均差异显著,总灰分含量以4年生的最低8.017%,酸不溶性灰分含量以3年生的最低0.437%,水分含量以4.5年生的最低11.518%;猪苓多糖、麦角甾醇含量和麦角甾醇积累量均以4年生的最高,分别为1.864%、0.153%、0.311kg/穴,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等含量均以3.5年生的最高,分别为1.959%、27.978%、1.959%。各采收年限的猪苓中,Mn、Zn、K含量以3.5年生的最高,分别为7.660mg/kg、26.543mg/kg、717.535mg/kg,Fe、Na、Mg含量以4年生的最高,分别为356.169mg/kg、257.806mg/kg、50.672mg/kg,Ca元素以4.5年生的含量最高2295.551mg/kg;Cu、Cd、Pb含量均以2.5年生的最低,分别为4.167mg/kg、0.032mg/kg、0.191mg/kg。各采收年限的猪苓中,氨基酸种类以4年生的最多13种,氨基酸总含量以4年生的最高9.134%。结论:确定了4项猪苓苓种质量评价指标,将猪苓苓种质量分为三级。确定了猪苓适宜接菌技术:蜜环菌材培养的适宜湿树叶比例为75%~100%,选择含水率30%~40%苓种,较大的苓种可从离层处掰断;栽植穴长度为45cm,深度为20cm;伴栽的腐殖土和湿树叶比例为1:3;栽植坡度为30°~40°;适宜采收年限为3.5~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