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两种方法建立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大鼠模型,通过两种行为学观测方法筛选出有神经病理性疼痛表现的个体,并在行为学观测结束后取材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验方法对颈髓损伤平面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标志物定量分析,进而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评估。最后,比较两种方法所建立模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率,用统计学方法论证两者差异的客观性,确立更为可靠的建模方法,并通过对动物模型的间接研究,更方便、有效地认识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研究防治措施。方法:将45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颈前路组20只,颈后路组20只,假手术组5只。用颈后入路部分椎板切除法和传统颈前入路法建模,假手术组对应颈后路组。术前和术后1、4、7、10、13、16、19、22、25、28、31天,用Von Frey Filament法诱发机械刺激痛并测量痛阈,用丙酮喷雾法诱发冷刺激痛并对疼痛表现评分,收集实验数据筛选出双阳性表现(机械刺激痛阈低于术前水平和冷刺激诱发痛评分高于术前水平视为阳性表现)的大鼠纳入神经病理性疼痛组,随后在阴性大鼠中随机抽取对应数量个体纳入非神经病理性疼痛组。术后31天,将神经病理性疼痛组、非神经病理性疼痛组和假手术组的大鼠取材,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验方法对标本切片进行染色,观察颈髓损伤节段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标志物数量并转化为平均积分光密度的形式记录数据,以SPSS21.0行统计分析。结果:1.大鼠术后出现患侧前肢部分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无死亡,未发现颈椎不稳定和失血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未发现自噬现象;2.机械诱发痛行为学观测结果:颈前后路组共40只大鼠患肢机械诱发痛阈值于术后1天开始升高并趋于稳定,其中5只大鼠于术后19天开始下降,并于术后22天开始出现阳性表现(机械诱发痛阈值低于术前水平)直到观测结束;3.冷诱发痛行为学观测结果:颈前路组20只大鼠冷刺激诱发痛评分于术后28天开始升高,后路组20只大鼠于术后22天开始升高,直到术后31天仍高于术前水平,其中5只机械刺激痛表现阳性的大鼠于术后22天同时出现冷刺激痛阳性表现(冷刺激诱发痛评分高于术前水平);4.免疫组织化学检验结果:双阳性表现大鼠脊髓损伤节段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标志物数量明显高于阴性表现的手术组大鼠,而手术组又高于假手术组;5.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率:颈后路组20%,颈前路组5%。结论:1.颈后路部分椎板切除法可应用于建立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成功率较高,术后并发症少见。2.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导致大鼠的对机械刺激的感觉下降,出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个体在伤后22天出现机械刺激性痛觉超敏。3.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导致大鼠对冷刺激敏感,出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个体在伤后22天出现冷刺激性痛觉超敏。4.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会导致脊髓损伤节段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5.颈后路法建立的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致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疼痛发生率较传统颈前路法高,具有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