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前及颈后入路建立大鼠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致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对比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c76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两种方法建立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大鼠模型,通过两种行为学观测方法筛选出有神经病理性疼痛表现的个体,并在行为学观测结束后取材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验方法对颈髓损伤平面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标志物定量分析,进而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评估。最后,比较两种方法所建立模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率,用统计学方法论证两者差异的客观性,确立更为可靠的建模方法,并通过对动物模型的间接研究,更方便、有效地认识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研究防治措施。方法:将45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颈前路组20只,颈后路组20只,假手术组5只。用颈后入路部分椎板切除法和传统颈前入路法建模,假手术组对应颈后路组。术前和术后1、4、7、10、13、16、19、22、25、28、31天,用Von Frey Filament法诱发机械刺激痛并测量痛阈,用丙酮喷雾法诱发冷刺激痛并对疼痛表现评分,收集实验数据筛选出双阳性表现(机械刺激痛阈低于术前水平和冷刺激诱发痛评分高于术前水平视为阳性表现)的大鼠纳入神经病理性疼痛组,随后在阴性大鼠中随机抽取对应数量个体纳入非神经病理性疼痛组。术后31天,将神经病理性疼痛组、非神经病理性疼痛组和假手术组的大鼠取材,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验方法对标本切片进行染色,观察颈髓损伤节段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标志物数量并转化为平均积分光密度的形式记录数据,以SPSS21.0行统计分析。结果:1.大鼠术后出现患侧前肢部分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无死亡,未发现颈椎不稳定和失血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未发现自噬现象;2.机械诱发痛行为学观测结果:颈前后路组共40只大鼠患肢机械诱发痛阈值于术后1天开始升高并趋于稳定,其中5只大鼠于术后19天开始下降,并于术后22天开始出现阳性表现(机械诱发痛阈值低于术前水平)直到观测结束;3.冷诱发痛行为学观测结果:颈前路组20只大鼠冷刺激诱发痛评分于术后28天开始升高,后路组20只大鼠于术后22天开始升高,直到术后31天仍高于术前水平,其中5只机械刺激痛表现阳性的大鼠于术后22天同时出现冷刺激痛阳性表现(冷刺激诱发痛评分高于术前水平);4.免疫组织化学检验结果:双阳性表现大鼠脊髓损伤节段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标志物数量明显高于阴性表现的手术组大鼠,而手术组又高于假手术组;5.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率:颈后路组20%,颈前路组5%。结论:1.颈后路部分椎板切除法可应用于建立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成功率较高,术后并发症少见。2.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导致大鼠的对机械刺激的感觉下降,出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个体在伤后22天出现机械刺激性痛觉超敏。3.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导致大鼠对冷刺激敏感,出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个体在伤后22天出现冷刺激性痛觉超敏。4.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会导致脊髓损伤节段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5.颈后路法建立的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致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疼痛发生率较传统颈前路法高,具有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抽样座谈和个别访谈等方式,对北京大学本科生班级班主任的选配方式进行了摸底,总结其工作手段,分析了本科生对所在班级班主任工作的评价,并针对班主任制度、工
继电保护整定值的合理准确计算和配置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继电保护定值管理是继电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整定软件在桐柏的实际应用,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指出,对学生的处分材料,学校应当真实完整地归入学校文书档案和本人档案,学生一旦受到处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是伴随学生终身,永远无法消除。本文列
目的分析冠心病便秘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冠心病便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
智慧城市是建立在现代通信网络之上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红河州作为云南省南部一个以哈尼族、彝族为主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虽然经济社会发展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