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再生水管网余氯衰减规律及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sw3_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型国家。城市再生水的回用能够节约淡水资源。研究再生水的水质变化规律,对提高整个再生水水质安全的可靠性具有较高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消毒是再生水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处理工艺,同时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消毒不仅可以杀死病原微生物,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管网的水质安全,而当前关于再生水的余氯衰减变化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大多数的研究还是沿用饮用水的基础理论,这样就有不少的局限性。因此有必要探究再生水的余氯衰减规律。本实验分别通过静态、动态实验,较为全面的探讨了再生水余氯的衰减规律。在静态实验中,将管网主体水的余氯衰减过程以2小时作为阶段分界点划分成两个阶段,2小时之内的余氯衰减过程为第一阶段,2小时之后的余氯衰减过程为第二阶段。实验发现第一阶段的余氯衰减系数要大于第二阶段的余氯衰减系数。静态试验中还分析了余氯衰减与初始氯浓度、水温、TOC及氨氮浓度之间的关系,发现余氯衰减系数与初始氯浓度、水温以及TOC成正相关性。在动态小试试验中,分别研究了三种新管材——带水泥砂浆内衬的铸铁管、不带内衬的铸铁管以及PE管中再生水的余氯衰减变化,其中不带衬的铸铁管中余氯衰减速率最大,而PE管和带水泥砂浆内衬的铸铁管中余氯衰减系数较为相似。同时,小试试验发现随着流速以及初始氯浓度的升高,管网再生水的余氯衰减系数也相应的增大。再生水动态中试试验结果表明,余氯、浊度、氯离子以及总碱度等电厂所重视的水质指标,其变化幅度均在可控制的范围内,满足协议水质所规定的要求。以EPANET软件作为工具,对再生水管网进行水力和水质模拟。结合模拟的结果,分析了实际管网中压力和余氯的分布情况。同时现场取样,对取回来的水样进行化验检测,分析管网里再生水中余氯、浊度、pH以及大肠杆菌等水质指标的变化情况。结合实测数据,验证了EPANET模拟的精确度。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对再生水管网的水质保障提出了4点建议。
其他文献
地铁建设是新世纪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潮流。现阶段我国已开通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地铁,目前正在兴建地铁的城市有青岛、杭州等10多个,本世纪将揭开地铁建设的新篇章。地铁在地
据《四川日报》载,在四川省南部县“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宣讲团”里,有一位名叫黄秀珍的退休老人。她今年73岁。去年7月,才一偿夙愿,被南部县委批准为预备党员。  黄秀珍同志1949年参加革命,51年写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被党组织接收。退林后,入党的愿望更加强烈,2002年7月写了第五次入党申请书,并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发挥余热做好事,积极靠拢组织,2003年被局党总支列
3月,重访浙江安吉余村、考察西溪湿地.rn4月,走进秦岭深处,察看生态保护情况.rn5月,在汾河岸边了解流域综合治理成果.rn短短一个半月里,习近平总书记三赴地方考察,生态环保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