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活血法对下肢缺血模型大鼠的实验验研究和研究及其临床疗效的回顾性调查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06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行基础治疗及基础治疗+疏肝活血法治疗后下肢缺血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的回顾性研究,比较上述方法的临床疗效,为下肢缺血疾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并通过观察柴胡疏肝散合大黄蛰虫丸对下肢缺血模型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的影响,探讨中医疏肝活血法对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中药组20只、模型组20只、对照组10只;中药组和模型组采用右下肢股动脉结扎及分支剔除术建立大鼠下肢缺血模型,对照组仅暴露股动脉但不结扎股动脉及其分支;中药组术后按设计剂量灌服柴胡疏肝散合大黄蛰虫丸煎剂,连续7天;检测术前及术后第1、3、7天四个时点大鼠外周血双荧光阳性细胞(CD34+VEGFR2+)比例变化。广东省中医院2002.10-2007.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住院病人7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基础治疗组30例和基础治疗+疏肝活血组40例;对治疗前后的麻木、皮温、皮色、静息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和体征的恢复情况整理评分,进行回顾性的对比研究。  结果:中药组和模型组外周血中反映 EPC变化的 CD34+VEGFR2+双荧光阳性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中药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基础治疗+疏肝活血组疗效明显优于基础治疗组(P<0.05),并且对静息痛和间歇性跛行的临床疗效尤为显著(P<0.05)。  结论:在基础治疗条件下结合运用中医疏肝活血的方法可较好地控制和改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基础治疗组;对下肢缺血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证明,中医疏肝活血法通过增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造血组织的动员能力,增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数量,进而改善肢体缺血的情况。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癌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头号杀手,其中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数十年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明显增高的趋势,目前已成为我国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一位的杀手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影响人类健康常见的疾病之一。它以细胞增殖,尤其是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异常增生和迁移为特征。多年来医学界对SMC增殖的起因提出过各种学说,其中以Ross提出的损伤反应学说较有影响。自从癌基因发现以来,针对癌基因表达与肿瘤产生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鉴于As也是一种以细胞增殖为主的疾病,所以人们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以癌基因为探针对As进行了一些探索性工作。结果发现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