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多样,储层非均质性、稠油自身性质、开发方式等都对其分布有着重要影响,使得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存在特殊性。为此,以开发方式比较多元化的陈家庄油田为例,研究了稠油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由于稠油粘度差异,该油田不同区块采用了水驱、蒸汽吞吐、化学辅助蒸汽驱等多种开发方式,是研究稠油油藏剩余油的较佳案例。依据原油性质、储层特征、开发方式,对稠油剩余油展开的定量数值模拟研究,对于明确剩余油分布规律、确定井位部署、制定合理开发方案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稠油油藏特色,研究内容和方法不限于常规的构型研究和方案步骤,而是在综合研究储层四性特征之后,重点分析稠油自身特点和剩余油含油参数,采用高精度建模技术,建立剩余油数值模型,实现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精细定量化研究。通过对稠油油藏剩余油开展各项基础性和延伸性工作,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在储层岩性特征研究中,建立了一种适用性广、判别效果较好的岩性定量识别方法。目前岩性识别方法,不论是岩心观察、镜下鉴定、蜘蛛网图案判别法,还是依据测井图人工判别岩性,均属于定性方法,而且尚无效果较好的定量识别方法,为此设计了该新方法。该方法是先用岩心资料,精确落实一部分岩性,以此为模板编制交汇图,确定关键岩性的范围,然后依次利用阵列感应、三孔隙度、波阻抗曲线区分岩性,从而定量识别出7种主要岩性,具体包括砂岩、砾岩、泥岩、泥质砂岩、泥质砾岩、灰质砂岩、灰质砾岩。自动定量识别结果与实际岩心岩性的吻合度高,且识别出的后5种岩性能作为潜在隔夹层。这对隔夹层定量识别、剩余油分布的定量化数模研究都奠定了基础。在储层物性和非均质性研究中,除使用常规岩心实验测试外,针对稠油油藏热采开发的特色,对岩心采样开展了热物性实验、热水和高温渗流实验、核磁共振等专项实验,从而揭示了储层和夹层的热物性和流体情况。这些专项实验数据,可用于稠油油藏剩余油模型的校验,并实现了对油层的一些分析和评价。由于稠油自身性质对剩余油分布影响很大,为此用间接方法获取了开发过程中稠油物化性质的变化规律。随水驱的不断深入,原油粘度会增大,各生物标志物也会随原油粘度发生变化,各地化参数的变化规律能通过粘度变化得出。根据混合物液化点低于单一物质的原理,能揭示了原油粘度增大的根本原因。实验状态下,生物降解至6级的速度仅在8周左右,因此开发过程中除物理方面的稠化外,与水驱相伴的生物化学反应速度也很快,容易形成剩余油富集,有益于用含沥青的高渗优势通道,解释胜利油田高含水的原因,并补充完善两种新型稠油油藏形成模式,指出了稠油油藏所常见的泥岩+沥青封堵有更优越的保存条件。在重点分析稠油油藏特色和开发方式的基础上,总结了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一是对于以水驱为主的普通稠油油藏而言,平面上,受泥岩分隔遮挡的小层剩余油更富集,剩余油受非均质性影响明显,例如在河道边部剩余油尤其富集。垂向上,岩心内泥岩夹层间隔小的部位剩余油非常富集;剩余油分布受构造影响较小,受注水射孔层位影响较大;储层非均质性强的层段稠油剩余油更富集。空间上,薄层以及流速慢低渗区域吞吐驱替的范围小,剩余油更富集;水驱油层的下部单元驱替程度高,上部剩余油富集。二是对于以蒸汽吞吐开发方式为主的特、超稠油油藏而言,平面上,剩余油受沉积微相和非均质性控制,储层物性欠佳部位也易造成剩余油富集。垂向上,剩余油受储层非均质性、隔夹层和射孔层位影响。蒸汽超覆使得下部剩余油更富集,与稀油剩余油垂向分布情况相反;隔夹层上部也能形成重质油剩余油富集带;垂向不连通区易形成较多剩余油。强边底水稠油油藏在吞吐开采过程,边水会逐渐侵入,过渡带停井后饱和度会降低,单井稠油剩余油分布出现锥进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