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问题是一个全球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更是我国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中国国土面积广阔,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性明显,贫困人口与富裕人口收入差距大,许多地区尚未脱贫,且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众多。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发展旅游是农村扶贫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的开发不仅使当地农民减少贫困,提高生活质量,且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文化与生态和谐发展。在此背景下,旅游扶贫成为了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国内对乡村旅游扶贫的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富集但经济落后的乡村地区,对旅游资源薄弱的地区如何利用旅游业消除贫困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旅游资源薄弱的三清山玉坑村如何利用区位交通优势,发展旅游业,助推当地人口脱贫致富,为类似的乡村地区旅游扶贫开发提供样本。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旅游乘数理论和社区参与理论为理论基础,对贫困、旅游扶贫模式、旅游扶贫效益进行了概念界定,以上饶市三清山玉坑村作为案例地,研究其旅游扶贫之前的状况、旅游扶贫的现状以及旅游扶贫的做法,确定了玉坑村是政府主导型的旅游扶贫模式,其旅游扶贫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区位交通优势,加上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民间行业协会——理事会的协调管理,村民的积极参与,走出了一条旅游资源薄弱的乡村地区发展旅游扶贫的创新之路。本文通过走访访谈和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玉坑村旅游扶贫的实际效益和感知效益进行了深度分析,明确了玉坑村正处于旅游扶贫的初级阶段,发现了玉坑村旅游扶贫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比如理事会制度尚不完善、旅游扶贫产品量少质低、贫困人群参与旅游获益偏少等。本文针对问题提出了几条可行性较强的对策和建议,一是强化政府职能,做好引导规范;二是创新产品业态,延伸产业链条;三是发挥理事会作用,保障居民权益;四是整合扶贫资源,加大帮扶力度。本文结合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总结目前我国乡村地区在旅游扶贫过程中应该关注的重点,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农村地区扶贫工作以及同样旅游资源薄弱但贫困的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业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