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隐喻理解的认知研究中,一部分学者认为,人们隐喻理解的策略是比较加工,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在理解隐喻过程中,人们进行的是归类加工而不是比较加工。Gentner在2005年系统提出了隐喻轨迹理论,试图将这两类观点结合起来。她认为新奇隐喻倾向于比较加工,而常规隐喻倾向于归类加工,并且随着隐喻从新奇到常规的发展,隐喻理解会经历一个从比较到归类的加工策略转变。她认为,隐喻的常规性水平是影响隐喻理解加工策略转变的因素。之后,有学者提出不同观点,认为影响隐喻理解加工策略选择的因素不是常规性水平,而是适宜性。也有学者认为,影响因素是多义性。基于研究现状,本论文有两个研究目的。第一,在汉语环境下,检验隐喻轨迹理论是否还能适用。第二,研究影响隐喻理解加工策略选择的因素是常规性、适宜性还是多义性。为此,我们进行了三个实验。实验一考察了隐喻轨迹理论在汉语隐喻理解过程中是否适用。实验结果证实了汉语隐喻中隐喻轨迹理论同样适用。实验二考察了影响隐喻理解加工策略选择的因素。实验结果验证了我们的观点,认为常规性是影响隐喻理解加工策略选择的因素。而实验三的数据分析显示,适宜性和多义性的中介作用并未被证实。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在汉语隐喻理解中,隐喻轨迹理论依然有很大的适用性。2、汉语隐喻理解加工策略选择的首要影响因素,是隐喻的常规性水平,而不是隐喻喻体词的适宜性水平或隐喻句的多义性水平。3、汉语新奇隐喻在经历一定学习阶段后,本体词的较高抽象性,会促进加工策略向归类的转变。4、汉语隐喻的语法形式,并不能单独作为影响理解加工策略选择的独立因素。单独考虑语法形式对加工策略选择的影响是没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