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粒体是叶蝉科体表常见的分泌物,分泌的网粒体液滴先储存于网粒体储存区,这个过程是通过后足完成。小叶蝉亚科昆虫前翅普遍存在网粒体储存区。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小叶蝉亚科的网粒体和网粒体涂抹行为及相关部位(网粒体储存区和后足)研究比较少。本研究采用扫描电镜对小叶蝉亚科昆虫网粒体储存区和后足的超微形态进行观察,并对小叶蝉昆虫的涂抹行为录像,以此分析小叶蝉亚科网粒体储存区和后足腿节及胫节的形态特点,结合涂抹行为探讨与网粒体相关的结构和功能,为进一步研究小叶蝉亚科昆虫的行为学及系统学提供信息。本研究采用扫描电镜对6族38种小叶蝉亚科雌雄昆虫的网粒体超微形态观察,只发现体表网粒体(IBS)一种类型的网粒体,未发现卵表网粒体(EBS)。对小叶蝉昆虫翅面网粒体储存区超微形态进行观察,总结其特点是均具脊,并分布有感器,但在脊明显程度以及感器的密集程度上不同类群有所差异。据此,将网粒体储存区分为显著型、较显著型及模糊型三个主要类型,其形态上的差异可为分类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提出网粒体储存区形态上存在的差异可能与它们的生境密切相关。对小叶蝉亚科6族昆虫的后足腿节和后足胫节的超微形态观察得出,不同类群形态差异较小,仅在后足腿节和胫节的微毛类型和排列上以及微毛的分布密集程度上存在细微差异,其中斑叶蝉族昆虫后足腿节和胫节的微毛分布最为密集。同时观察得出,体表覆盖网粒体的多少与网粒体储存区的明显程度和后足胫节的微毛分布密集程度成正比,虫体体表分布的网粒体越多,网粒体储存区的明显程度和后足胫节的微毛密集程度越大,反之亦然,说明后足胫节微毛与涂抹行为密切相关。对桃新小叶蝉Singapora shinshana(斑叶蝉族),柿零叶蝉Limassolla diospyri (塔叶蝉族),麦顶斑叶蝉Empoascanara (Empoascanara) mai(斑叶蝉族),棉奥小叶蝉Austroasca vittata (绿小叶蝉族)成虫涂抹行为观察,发现各类群的涂抹过程基本相同,且首次发现在涂抹前都有一个准备期,仅在分泌网粒体液滴数和“涂”行为的重复次数及涂抹的间隔时间上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