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言说”是指人们掌握和使用语言表达的具体活动。本文结合人类日常生活体验,对英汉语中伴有“物理性发音方式”的言说动词进行搜集与整理,主要探讨这两种语言中此类动词在语义、句法特征两方面所呈现的诸种特点并加以对比分析。以此为基础,本文进一步力图揭示英汉“方式言说”类动词在语义、其相关句法结构间的互动关系及其界面的联接模式。 本文参考罗思明和王文斌(2010)的“事件结构---概念结构---语义结构---句法结构”多界面联接模型,并结合Goldberg(1995)的构式语法相关理论展开研究。依据对“方式言说”类动词的定义,并通过对英汉权威字典及相关文献的筛选,本文最终确定了71个英语方式言说动词(以下简称为SVmanner)以及69个汉语方式言说动词(以下简称为SV方式)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内部语义、典型动词的搭配语义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本文借助英国国家语料库(BNC)及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对这些动词的相关语句语料进行人工的内省性加工,并以此作为例证来源。经研究,本文主要发现以下五点: (1)英汉“方式言说”类动词在构词方式、词汇来源、客观性方面存在异同。SVmanner与SV方式在构词上均具有简洁性、直接性、内部相似性等特征。二者相比较,英语SVmanner中很大一部分词来源于“对动物及自然界的拟声”,而汉语SV方式中却并无此类现象;SV方式中来源于“艺术”的动词远多于SVmanner。另外,大多数SVmanner来源于“心理”,而SV方式来源于“目的”。比起SV方式,SVmanner的客观词更多,总体上对发音方式的描绘也更加详细。 (2)英汉“方式言说”类动词在内部语义、搭配语义上存在异同。除却核心语义成分[+说话]及其它附属语义成分,大部分SVmanner还具有其附加语义成分,多为[-高兴];而汉语中40%的SV方式却不具有附加语义成分,仅强调信息的传达,因而更加“单纯”。与此同时,SVmanner和SV方式仍存在10个相同的附属语义成分及9个相同的附加语义成分。SVmanner和SV方式中包含附属语义成分[+大声]的方式言说动词在比例上分别达到了二分之一及三分之一,占据较大比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汉语常通过添加“高、怒、悲”等状语对单音节SV方式进行修饰以表达其附加语义,而SVmanner自身可将此类语义包含其中。在搭配语义方面,本文根据语料库数据及语义相近性从SVmanner和SV方式中选取典型动词“shout”和“喊”,发现这两个动词虽均可出现于V+NPabstract/抽象及V+(Prep.)+NP的结构中,但在各个具体搭配及其它搭配结构里出现语义偏差。 (3)英汉“方式言说”类动词在句法功能上相似,但在具体实现形式上却不同。两者中的及物动词均可引领宾语小句作为间接引语;可连接直接引语并且置放于其之前或之后;可做插入语;两类动词在句中的出现经常伴随一定的介词以表达其言说方向或听者。但是,当SVmanner句中的主谓结构连接直接引语并且置于其后时,主谓结构有“主+谓”及“谓+主”两种情况。汉语SV方式句连接直接引语时,不仅必须使用“主+谓”的结构,其中的SV方式还经常添加句法标记“道”。此外,SVmanner中还存在同形异性的同源词,此为英语方式言说类动词的独有现象。 (4)英汉“方式言说”类动词的句法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类动词的语义特性;任何句子都是形态、语义、语用、认知、文化等各相关要素整合作用于句子的综合性结果。 (5)英汉民族对于“言说”类事件具有相似的概念结构和语义结构,但是在句法结构上有所不同。大多数SVmanner和SV方式为二价动词,且多数允许施事、受事及与事的同时出现。由于语义关系,SVmanner中缺失了仅允许施事出现的动词分类。SVmanner和SV方式均可出现的构式为NP1+V;NP1+V+NP2;NP1+V+NP3,但是所伴随的介词及介词放置位置相异。 综上所述,SVmanner和SV方式反映在语义、句法、语义与相关句法间联接模式层面上的个性和共性,昭示出人类语言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