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幕作用下隧道火灾烟气控制模拟研究

来源 :陈祉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5203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隧道建设不断增加,隧道火灾安全问题时常涌现。隧道火灾的发生常伴随着极具破坏性的危险后果,若防治不及时会对隧道滞留人员及正在逃生人员产生二次伤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为隧道消防安全救援带来巨大挑战;而空气幕作为新型的防排烟措施,不但可以阻挡烟气扩散,还具有不妨碍交通、人员疏散和消防救援等优点,因此,研究空气幕应用于隧道火灾的防排烟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武汉三阳路越江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围绕隧道火灾烟气运移规律及空气幕阻烟性能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合理选取空气幕参数是应用推广气幕的重中之重,通过FDS软件进行数值模拟,首先选取热通量作为评估气幕防烟效率的重要指标,按照火源功率、气幕射流速度、射流宽度、射流角度不同,设定20种工况,运用无量纲分析定量评估防烟效率与各因素变化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渗出热通量随火灾热释放速率的增大呈0.73次方增长趋势;在有效空气幕作用下,渗出热通量随射流速度、宽度的增加呈自然指数递减趋势,为保证气幕有效挡烟,小功率作用时,气幕射流速度需≥5m/s,大功率时,气幕射流速度需≥8m/s;改变气幕角度对气幕渗出热通量的影响不大。(2)根据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结果,建立无量纲空气幕渗出热通量预测模型。其次,根据该模型实际情况,选取火源功率为20MW时,运用正交试验法设置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表共9组工况,利用极差分析探究了空气幕射流速度、射流角度、射流宽度与气幕间距与防烟效率结果的显著关系,结果表明:(1)对空气幕防烟效率影响最大的为射流宽度,其次为射流速度,气幕间距与射流角度次之。(2)获得最优参数取值为射流速度30m/s,射流角度20°,射流宽度0.4m,气幕间距60m。通过设置不同的防排烟模式,对比分析仅空气幕作用、仅机械排烟作用、空气幕与机械排烟复合作用的烟气分布特征,优化选择复合作用下防排烟方式,研究表明:(1)空气幕与机械排烟复合作用控烟效果远优于机械排烟、空气幕单独作用,复合作用下在疏散区域基本实现“绝对隔绝”烟气,可见度不低于15m,温度达60℃以下,最大程度保证人员安全,且复合作用下气幕与排烟口间距d取30m防烟效果最好。(2)在排烟速率不变、射流速度为5~30m/s的情况下,总体分为两个阶段,以15m/s为分界点,随着射流速度增大,烟气平均温度先增加后降低,相反,可见度随着射流速度的增加先减低后增加;复合作用下,随着排烟量增加排烟效率也相应增加,排烟量100m~3/s的排烟效率总体高于80m~3/s对应速度下排烟效率;空气幕的作用可显著增加排烟效率,随射流速度增加,排烟效率呈先增高后减少的趋势,0~15m/s总体比15~30m/s效果好。(3)综合考虑防排烟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当火源功率为20MW时,取u=10m/s,Vp=100m~3/s为最优防排烟组合方式。图35幅,表10个,参考文献108篇。
其他文献
上山文化是长江下游距今万年前后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21处遗址构成的遗址群在钱塘江上游周围的河谷盆地分布,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群。遗址群普遍发现栽培、收割、加工和食用的稻作文化遗存和环壕、房址等定居证据,神秘彩陶图案成为稻作农业社会初始阶段信仰体系的重要符号。丰富而翔实的田野考古资料表明,上山文化是研究世界稻作农业起源的万年样本。
站在国有企业视角,基于对A企业管理会计应用实践总结,发现其存在对管理会计概念认识不到位、管理会计作用未充分发挥、管理会计人才匮乏3个方面问题。从实务的角度进行概念解析得出管理会计的发展需要管理会计人才、管理会计数据治理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3个核心要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结论,为企业提高管理会计应用水平提供实务支持和参考。
目前,我国考古界对新石器早期农业起源与居住遗址研究较少。现对新石器早期农业起源与居住遗址进行研究,通过对新石器早期海岱地区的农业起源与居住遗址的分析探究,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农业起源与定居文化研究、社会复杂化研究提供坚实基础,开启海岱地区农业起源研究的新路径,以进一步实现对新石器早期农业的保护与了解。
期刊
塔山矿开采特厚煤层,8222工作面试验采用单轮分段四级放煤方式,需要从理论上研究其合理性与预期效果。研制了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倾向大比例试验平台,可改变放煤方式、放煤口大小、煤层倾角、顶煤厚度、煤矸粒径等参数进行放煤试验;结合塔山矿开采条件,在自制放煤平台上对两种单轮分组间隔放煤方式进行了物理模拟试验,探究不同位置顶煤颗粒的运移规律,得出一级放煤口间隔7架比间隔5架时的单轮分组间隔放煤方式更适用于塔山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农业起源的解读主要从环境要素、社会文化和人类认知三个维度展开,视角有别且所论各有申张,难以形成共识。从民族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视角切入,通过对农业起源的区域性、多元性和系统性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农业起源实质上是文化节制下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结果。人类仰赖文化形成的合力,为作物创造适宜的文化生态,进而促进农业革命的实现。因而,若要从根本上讨论农业起源的驱动力问题,不能不重视人类社会的
<正>农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变革之一。认识农业起源和发展,有助于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人类史前社会与文化的演进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柴尔德曾明确提出“新石器革命”的概念,继而引发由农业的出现作为新石器时代开始标志的讨论,确切的农业经济形态以及由此形成的定居生活,仍是当前世界许多地区判断新石器时代开始的主要标准。然而,世界各地农业发生、发展的轨迹在年代和速度上千差万别。那么世界各地的农业是如何产
期刊
学位
农业考古是现代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或研究方向。中国的农业考古研究已取得不少突破性成果,尤其在农业起源、农业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等方面。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相关术语内涵的认识不一致、用法混乱等。通过比较现代工具书中的农业相关概念,考察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农”字字形,梳理考古学、农学等学界的相关代表性学术认识,思考农业考古的关注时限与研究范畴,本文提出农业考古应基于历史性的研究视野有区别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