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演化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uonake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黄海盆地中古生界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但尚未发现工业油气流。中部隆起区中-古生界是南黄海盆地油气勘探重点。但是,由于缺乏钻井,中部隆起区中-古生界地层发育情况、沉积相类型及演化一直处于推测阶段,严重制约了油气勘探。本论文以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区首钻-CSDP-2全取心井(全球海洋科钻全取心最深井)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岩心观察、古生物鉴定、薄片鉴定、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等方法,结合下扬子板块苏北-南黄海盆地中-古生代整体构造和沉积演化背景,对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地层划分及特征、沉积相类型及演化开展了系统研究。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上二叠统-下三叠统自下而上发育上二叠统龙潭组和大隆组、上三叠统青龙组。上二叠统龙潭组底界面为泥岩与孤峰组硅质岩的岩性转化面,定于1635.10m。龙潭组与大隆组分界线为地层叠置方式由进积向退积的转变面,界线定于914.80m。上二叠统大隆组与下三叠统青龙组界面为牙形刺Hindeodus parvus带的首现面,同时可以识别出大隆组生物碎屑云岩与青龙组泥晶云岩的岩性转化面,将界线定于866.20m。下三叠统青龙组顶界为区域上的印支不整合面。上二叠统龙潭组地层为一套砂泥碎屑岩夹薄煤层的沉积,地层厚度向北、南、西3个方向减薄。上二叠统大隆组地层为生物碎屑白云岩和含灰细砂岩的沉积,地层在区域上厚度较薄。下三叠统青龙组地层主要为泥晶灰岩和灰质泥岩,因地层顶部普遍遭受剥蚀,该组地层厚度在区域上变化较大。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上二叠统-下三叠统主要发育三角洲相、潮坪相等海陆过渡相及碳酸盐岩台地相、浅海陆棚相等海相沉积。上二叠统龙潭组沉积相为潮坪-浅海陆棚-三角洲的垂向演化序列,沉积水体深度先增加后降低。上二叠统大隆组主要发育潮坪相沉积。下三叠统青龙组沉积相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的垂向演化序列,向上水体加深。龙潭组时期,苏北-南黄海盆地自南西向北东依次发育三角洲相、潮坪、泻湖相(南京),潮坪、泻湖相(N5井),潮坪、浅海陆棚及三角洲相(CSDP-2井、WX5-ST1井),各地水深相差不大,而根据沉积相分布,大隆组、青龙组时期水体变为南西深北东浅,分析认为是东吴运动时期,苏北-南黄海盆地快速差异抬升的结果。
其他文献
板桥-滨海斜坡区沙三二~一亚段细粒沉积岩具有分布较广、有机质丰度高和厚度大的特点,并且已经获得了工业油(气)流,显示了良好的页岩油气勘探潜力。本文以沉积学、地球化学和储层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区域地质资料、岩芯、测录井资料以及丰富的分析测试资料等,对研究区细粒沉积岩的岩相、岩相组合的特征及其空间展布特征、烃源岩特征及储集层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确定了研究区的优势岩相组合,并进行甜点区的预测。通过
构造成岩作用主要关注沉积物(岩)变形过程中发生的流体流动、物质迁移与化学变化,这一新兴研究领域已在储层成因与演化研究方面初显优越性与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构造成岩作用研究思路指导下,借助偏光显微镜、阴极发光分析、图像分析、扫描电镜分析、流体包裹体分析等分析测试手段,对库车坳陷DN2气田古近系碎屑岩储层构造成岩演化及储层成因机制进行了研究。DN2气田古近系储层储集空间以次生孔为主、其次为原生孔及裂缝;裂
火山岩油气藏是一种典型的非常规油气资源,随着各大盆地火山岩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火山岩(含火山碎屑岩)油气藏已展现出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目前针对火山岩储层的岩石物理分析还不够成熟,基于岩石物理分析的储层流体识别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针对火山岩储层的矿物组成,孔隙结构和非均质性等特点,研究了火山岩岩石物理建模方法并构建了相应的岩石物理模型;针对火山岩叠前CRP道集资料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处理研究;在
黄骅坳陷是在华北克拉通基础上发育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前古近系已成为其重要的勘探领域。燕山期作为华北东部重要的变革期,其构造发育特征对燕山期地层展布与沉积格局、古生界和三叠系的剥蚀与改造以及新生代的盆地格局具有重要影响。本论文以黄骅坳陷燕山期构造发育特征为研究内容,系统研究燕山期的构造特征,揭示研究区燕山期古构造格局及盆地发育特征,旨在为黄骅坳陷前古近系油气勘探提供借鉴。黄骅坳陷中生界可划分为下-
准噶尔盆地南缘处于北天山山前,是西部的一个典型叠合前陆盆地油气聚集区。本文以野外地质资料和地震资料为基础,以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构造控藏理论为指导,对南缘中西部三排背斜带的构造样式、构造油气藏解剖、圈闭形成演化与油气成藏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通过成藏主控因素分析,明确了断裂控藏作用,并总结了南缘中西部的油气成藏模式。准噶尔盆地南缘主要发育以压缩构造为主的断层相关褶皱。构造样式整体具有上下分层的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整体的勘探和研究程度尚处于初级阶段。本文综合运用石油地质学、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及测井地质学等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在相标志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区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探讨了富县探区延长组下组合油层组沉积相和砂体平面展布规律。以研究区岩心、录井、测井等资料为指导,通过运用镜下薄片的鉴定结果,并结合X-衍射粘土矿物含量分析,以及利用扫描电镜、压汞试验等室内实验所
本文以胜利滩海地区新近系为主要研究对象,选择了滩海地区垦东12块、孤东七区西、埕北22块三个典型区块,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在对关键井岩心精细观察与描述的基础上,结合粒度分析资料、测井资料厘清各典型区块沉积相类型,建立相应的沉积相模式,最终明确河流砂体叠置模式与时空演化。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辫状河、分汊河、曲流河三种河流类型。其中垦东12块、孤东七区西以及埕北22块馆上段沉积早期以及垦东12块馆
临北地区位于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临邑大断层东部撒开端,分割滋镇洼陷和临南洼陷。临北地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断层极其发育,形成一系列复杂小断块,使研究区呈现出复杂的构造特征,为进一步勘探带来了困难。本文旨在分析临北地区的断裂分布特征及形成演化规律,对小微断层识别标志进行总结,并对不同规模、性质的断层进行封闭性评价,以此分析该区的油气成藏规律。本篇论文主要借助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结合井资料,对地震剖面进
杭锦旗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气勘探的重要阵地,其上古生界地层发育大规模的致密砂岩气储层,但杭锦旗地区储层发育规律不明,改造过程复杂,空间上表现出非均质性强的特征,有利储层的控制因素和平面分布特征是当前研究的难点。本论文以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包括实测物性数据在内的分析化验资料、以及铸体薄片、阴极发光和扫描电镜的观察,结合碳氧同位素分析和流体包裹体分析测试,重
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观测,结合前人已总结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研究了鲁西地块中生代以来拆离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运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采用相似性理论,分析研究区中生代以来拆离断层深部发育模式和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研究区拆离断层走向为NW向和近EW向,由南到北近平行排列,浅部倾角较大,在深部倾角逐渐变缓并拆离滑脱,控制了凹陷地区晚中生代以来的沉积。断层中常见断层角砾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