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社会发展也十分迅速,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也较之以前提高很多。这样一来,以往的基本公共服务也越来越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需要,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要求有更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与之相配套,随着这种矛盾的加剧,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平衡各方的利益已经迫在眉睫了。随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提出,通过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实践和努力,近年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多,市民和农民的收入情况差距更远,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财政金融体系薄弱,城市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系统应该进一步链接,公共服务和基层民主制面临挑战等等,基本公共服务的现状并不理想。国家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的初衷是好的,是有利于改善我国基本公共服化水平的和造福人民的,但在其执行过程中却遭遇重重困境,比如经济落后、资源匮乏、各种制度困境及政治困境等,这些困难导致均等化效果一般,甚至执行无果,严重影响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目标。本文首先界定了“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含义,继而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冲突理论,提出了一个“冲突存在—冲突发生—冲突解决”的分析思路。在此思路下,依次分析了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的执行现状、执行中的现实困境,以及导致这些“困境”的原因,最后提出治理路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关乎民生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解决其执行中所面临的困境就显得尤其重要,针对这一问题学术界内也有一定的共识,基本认为这些存在的问题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执行和推进是有害无益的。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冲突理论的视角入手,不仅承认了冲突存在消极影响,同时也重视了其积极作用,辩证地看待冲突。在承认“困境”存在的基础之上,讨论“困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正面影响,进而指出解决困境的路径,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序推进提供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