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与信贷总量,调节利率和汇率水平等,引发金融领域和经济领域中某些变量的变化,以其影响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从而促进宏观经济目标实现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是以总量调整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其有效性是以一个经济体内经济、金融的同质性为前提的,一个经济体内经济、金融发展的差异会引起统一货币政策传导的地区差异。所谓的区域效应是指不同区域面对统一的货币政策,由于货币政策的传导存在差异,导致各地区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对统一的货币政策变动的反应程度和时滞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弱化了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加剧了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执行。在区域金融存在较大差异的国家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虽然能提高微观交易效率,但却会丧失宏观调控的灵活性。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当前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各区域间金融发展水平不同,因而各区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传导渠道存在差异性,统一的货币政策在各区域的执行过程中,必然产生不对称的效果。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增大了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难度,而忽略区域效应的货币政策可能会更加激化区域间金融资源配置的矛盾。货币政策目标不仅在于稳定宏观经济的发展,更在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平衡发展。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主要从蒙代尔最优货币区理论出发,在尚不具备最优货币区标准的一个大国内,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必然引起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区域差异。近期有很多研究是从区域金融差异出发分析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也有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的区域差异来研究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大多数文献都集中在东中西三大经济区的研究,侧重分析区域差别的现象,并说明区域效应的存在性,以及货币政策传导到各大经济区的不同反应,而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区域效应的实证研究相对较薄弱。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以及区域金融理论,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入手,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区域效应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和制约货币政策传导的因素,发掘改善货币政策传导区域差异的途径,这是对目前统一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差异研究的继续和深入。本文的主要内容一共分为五个章节:在第一章提出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目的以及文章的结构安排。从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存在区域差异,弱化了我国宏观调控的实际效果,在当前研究此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第二章介绍了货币政策传导的相关理论,包括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区域金融理论、最优货币区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为下文货币政策传导的区域差异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并详细分析和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效果的区域差异性的相关文献与研究进展,包括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区域金融差异,以及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区域差异性研究。这些文献对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三章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性进行了判断。从最优货币区理论以及区域金融差异理论两个方面对我国统一货币政策是否存在区域效应进行了判断,得出结论是我国不符合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存在区域间经济金融差异。第四章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出发,研究信贷渠道、利率渠道、汇率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与货币政策传导的区域差异性的关系,首先分析了各渠道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内在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区域因素对渠道效应的影响,从而剖析出体现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主要传导渠道。第五章基于第四章的结果,从信贷传导机制出发,使用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1998年到200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由银行信贷渠道对单一货币政策的不同反应,详细地实证了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对各个区域的影响效果以及具体差异。结果得出,剔除物价变动的因素后,全国金融机构的贷款对浙江、福建、江苏、安徽、上海、云南、重庆、北京、贵州、天津、山东、广东等地影响较小;对海南、陕西、河南、甘肃、河北、青海、内蒙、新疆、黑龙江、吉林的影响最大;影响程度中等的省市有宁夏、广西、四川、辽宁、山西、湖北、江西。第六章根据前面的理论与实证的结论,综合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政策建议。从改善货币政策传导的角度,提出实施货币政策的区域化。主要从加强中西部地区商业性金融机构体系建设、加强中西部地区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建设、发展中西部地区资本市场、实施货币政策工具的区域化等手段,改善中西部地区的货币政策传导,增加中西部地区的资金供给,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