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长期转型增长的历史形成机制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future_007_007_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是沿着一系列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重大转型增长过程展开的,属于众多“常态”不断继承与转化的结果,需要秉承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分析方法,透过大历史的整体观、系统观与演进观,回到“增长、转型与发展”不可分割的历史过程中,才能够把握经济兴衰转化的深层次原因。沿着这一思路,本文将中国经济转型增长的历史演进,拆分为四个命题:一是“传统经济式微”命题:从农业经济向早期工业经济的转型增长;二是“经济复兴之路重启”命题:从近代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的转型增长;三是“经济奇迹创造”命题: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增长;四是“经济新常态反思”命题:从高速数量型经济向相对高速质量型经济的转型增长。本文在反思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制度变迁—技术进步—结构转变”的理论解释框架,着重解读相互串联的三次重大转型增长过程,是如何生发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又是如何在形成与演进的过程中,催生出历史大趋势下的“衰落、异化迷思”与“复兴加速度”,并从价值判断维度,明晰了发展取向下中国经济转型增长的路径演化,特别是异质性、必然性与不可分割性。具体来说:(1)东西方对照场景下的中国“传统经济式微命题”,作为制度分叉、科技分化和经济分流的链式反应,是农业经济向早期工业经济转型增长过程中,时间错位与路径选择差异带来的必然结果。(2)理解“经济复兴重启命题”的关键,在于将计划经济视为经济复兴重启的必要阶段,而非全面推进阶段。既要合理认知计划经济的“承前”功绩,即“制度变迁—技术进步—结构转变”历史合力的形成,及其在短时间内激发出的增长效应;也要中肯评价计划经济的历史局限性,特别是理性计划经济“兴、衰、变”传递出的失衡基因和封闭惯性。(3)解读“中国经济奇迹创造”命题的范畴,不应局限在改革开放契机下经济转型增长的形成机制阐释,还应该将“新常态反思命题”下的转型增长取向探索,视为书写奇迹新篇章的理论贡献,从转型增长历史接续的逻辑继承关系,来理解主动迈入质量发展新时代的内在动力。与此同时,本文在尝试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初衷的之外,立足于动态历史比较和经验启示总结,展望了“旧邦新命”在转型增长逻辑继承与开新下的实践新取向。研究发现:一是超长期视域下的三次重大转型增长,描绘出了一个具有内在关联的中国式曲折进化轨迹。表现为整体绩效的螺旋式上升,以及质量发展内在动力的不断积聚;二是中国奇迹新篇章的书写信心,源自于历史教训反思基础上的新矛盾识别能力,以及发展新机遇下的制度韧性、技术创新与结构优化自信,而合理认知转型增长内在逻辑,上下联动凝聚转型增长共识,以转型增长推动质量、效益提升,坚持改革创新和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是经济转型增长实践纵深过程,为中华民族经济复兴提供的启示性指引。三是新时代下中国经济的复兴实践,生发于工业化、全球化、现代化、常态化背景的梯次转换过程,同时面临着外部环境、发展阶段、要素禀赋、内在动因的新约束,需要借助结构调整性转型增长,来实现数量扩张向质量发展的并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涉及增长动力、容错纠偏、层级激励等有效机制的构建思路,并且明晰了战略、关键、突破等层次化的发展路径选择方向。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令世人震惊的进步,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24.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82321亿元。但是,我国技术进步的步伐相对迟缓,在“中国制造”日益壮观的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