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圩镇是考察区域社会的重要切入点。圩镇既是地理实体、经济实体,也是复杂的社会实体。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人则满、无人则虚”的村落草市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固定市场和圩期的圩镇,一些位于交通枢纽的圩镇甚至发展成为一县或数县的货物集散中心。与此同时,由于明清以来赋役征银和农产商品化的倾向,使得圩镇和周围的村落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了较为严密的农村市场网络。圩镇与其周边农村是一个紧密的共同体,无论在政治体制、经济、文化或其他方面,圩镇的影响已渗透到周边的农村地区,圩镇也不能离开周边农村而独立存在。因此,考察圩镇时,不能孤立地讨论圩镇本身,必须在历史的语境中将与其周边的农村及所依托的城市结合起来。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岭南的开发进程。桂北圩镇的发展、兴盛与广西其他地区圩镇的发展进程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桂北圩镇的发展是湘商、粤商、赣商、闽商等省客商角力与合作的结果。同时,由于商业发展的开放性,使得桂北一带聚居着一大批的移民村落,对形成此地多元的文化、信仰形态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故而通过考察桂北圩镇与周边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联系,进而探讨明清以来民族经济融合与区域社会变迁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以上认识,文章以桂北圩镇与周边农村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联系为切入点,结合明末至民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缓慢转型的宏大时代背景,以桂北圩镇为整体,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灵川大圩为研究主线,借助经济学、人类学、民俗学等跨学科的理论方法所提供的多维学术视野,力图全面深入地反映明末至民国时期桂北圩镇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变化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社会变迁,从理论上勾勒、揭示这一时期桂北圩镇,尤其是大圩发展演变的轨迹、特征、规律,为时下的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主要回顾明清至民国时期大圩商业发展的要素条件,其中包括良好的交通条件,商人群体在此所进行的商贸活动、多渠道的商品来源以及有关圩市商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第二章具体介绍明清至民国时期大圩这一圩市本身商业发展的空间结构,包括圩场的变迁,主要的商业街道、商铺、码头,以及为商业发展提供平台和空间的各种组织。第三章则从明清、民国时期政府力量对圩市的管理、商业发展与民间信仰的互动关系、圩市的人文环境等方面来探讨大圩商业发展有关的社会的秩序问题。第四章以“大圩周边的农村社会”为题,综合考察大圩的商业移民及其附近的农村社会、经济状况。明清以来,随着岭南开发进程的加速,大规模的外省客商、移民、客家人进入桂江流域两岸的圩镇和村落。人群的流动是构成西江流域圩镇与周边城市、村落之间联系的基础。对圩镇而言,人群的流动数量、速度、方式等都是至关重要的,是实现圩镇与城市、村落之间交流的重要基础。第五章延续第四章的内容,探寻明清至民国时期大圩与周边农村之间的政治体制、经济、文化联系,以厘清圩镇与农村之间复杂的关系问题。圩镇是一定区域的经济中心,它与周边农村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规模、功能与形态。大圩与周边农村的经济联系主要依靠密集的水运网络以及部分古商道。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对圩镇与周边农村的交通条件以及客商进入桂江流域、商业会馆的分布空间等做一详细的梳理。此外,宋代以来,便有移民进入桂江流域,伴随的是中原文化的传入。明清之际,伴随着开埠通商和内外贸易的拓展,各族群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日益加深,与此同时各族群在文化领域的交汇、冲突与融合也日益频繁。第六章主要关注明清至民国时期大圩与周边农村关系的逐步衰落,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探讨产生这种变迁的原因。新桂系执政广西后,大力发展公路、铁路等交通,传统水运地位逐渐下降,沿江滨河的圩镇随之衰落。同时,由于民国后期以来高额的农业赋税,使得农村经济状况十分凋敝,农村日益贫困,农民的购买力不断下降,因而农村与圩镇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被打破,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生变迁,进而产生对立,随之而来的是族群、文化、信仰形态等各方面关系的变迁。第七章为结语部分,拟对以大圩为代表的桂北圩镇,与戎圩、大乌圩、江口圩三大桂东南圩镇进行比较,主要从空间分布特点、经济基础、推动市镇发展的力量、市场范围等几个方面作为比较范围。在横向的比较过程中,找出圩镇发展之间的相似性以及地区之间圩镇发展的特性,总结出圩镇发展的类型,并探讨建立此种划分标准的原因和依据。通过对大圩与周边农村关系的研究总结,得出对当前市镇与农村关系研究争论与困境的启迪。因此,希冀通过一种理论或一种模式来解释中国千差万别的地方市场显然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