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及其在探测金表面大分子方面的应用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7095328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可以存在于金属和电介质的交界面上,它的局域电场放大效应使得它对表面的特性非常敏感。在本论文中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被用来研究金表面的大分子自组装效应。 我们首先进行了一些实验和理论的工作来提高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探测器的性能。通过对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系统用多层膜模型来模拟,并且用菲涅耳理论来处理它的反射,我们研究了实验结果和理论模拟之间差别的来源。我们发现这种差别主要并不是由金表面的粗糙引起的,而是由金膜的紧密度引起的。我们改进了金膜的制备方法来减小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之间的差别。通过高沉积速度制备的金膜具有更高的紧密性,并且它的表面更平整,因此更适合制备高性能的SPR探测器。 自组装单层膜(self-assembed monolayers)被制备在金表面上用来帮助吸附DNA等大分子。我们成功的制备了几种不同的自组装单层膜,并且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测试了它们的特性。此外,我们还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实时监测了自组装单层膜形成的动力学过程。我们证明了通过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Mercaptopropyl)trimethoxysilane)和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Aminopropyl-triethoxysilan)构造的双层自组装单层膜来吸附DNA分子是可行的,但是它的效率不高。我们通过电化学阻抗谱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详细研究了巯基十一烷醇(11-Mercaptoundecanol)和11-氨基-1-十一烷硫醇(11-Amino-1-undecanethiol)分子构成的混合自组装单层膜。因为在缓冲液中巯基十一烷醇分予是不带电的,但是11-氨基-1-十一烷硫醇分子可以带有正电荷,具有自组装单层膜的表面的电荷可以通过改变这两种分子的比例以及缓冲液的特性来调节。我们研究了他们与溶液离子力以及酸碱度的关系。这种巯基十一烷醇/11-氨基-1-十一烷硫醇的自组装单层膜具有很好的电流阻断特性。此外,我们还研究了它们对施加电压的反应,这些自组装单层膜在一个很小的电压范围内丧失这种好的电流阻断特性,这个范围相对于银/氯化银标准参考电极一般为[-100 mV,0 mV]。 为了制备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DNA芯片,我们致力于研究DNA在这些巯基十一烷醇/11-氨基-1-十一烷硫醇的混合自组装单层膜表面的吸附。我们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测量了DNA吸附在这些混合自组装单层膜上的动力学过程。研究的DNA有两种,一种为3000对基的环形质粒DNA,另外一种为200对基的直DNA。我们分别研究了DNA吸附对于溶液中DNA的浓度、表面电荷、溶液离子力的关系。吸附在金表面的DNA的拓扑图也用原子力显微镜进行了观察。通过这两种方法的结合,我们可以提取DNA吸附的很多信息。为了从DNA芯片上提取基因信息,我们提出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电场增强效应构建一种新的灵敏的表面二次谐波显微镜。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这种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增强二次谐波显微镜能够探测更多的表面二阶非线性极化系数。它还具有高分辨率表面成像和探测表面分子取向的潜力。
其他文献
聚丙烯孔洞膜(cellular PP)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具有重要商业应用前景的驻极体压电材料。然而,PP孔洞驻极体压电膜虽然满足高压电活性的要求,但其较低的电荷热稳定性使得其工作温度一般不能超过60℃,从而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开发应用。因此,如何改善这种功能膜的储电及压电热稳定性是近年来倍受关注的课题。但是,仅靠物理的热老化或高温驻极等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为此,本论文首次提出并实施了化学改性
自从激光产生以来,人们对完全相干光束的传输及聚焦特性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开始对部分相干光束的聚焦特性产生了浓厚兴趣。 因为部分相干光不仅为理论
作为提高武器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的有效手段,吸波材料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重点开发的军事高新技术之一。吸波材料同时也在信息传播、电子器件、微波辐射防护等民用方面得到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