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神经内科常见病,且致残率很高。ICH后血肿周围组织继发性脑损害的机理比较复杂,尚未完全明了,目前缺乏特效治疗措施,预后差,因此积极寻找有效的方法治疗ICH具有重大的意义。本研究观察异丙酚对胶原酶所诱导的大鼠ICH模型的保护作用并作初步的机制探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雄性SD大鼠,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脑出血模型组和异丙酚治疗组,后三组各组内再随机分为术后6h、12h、24h、48h、96h五个时间点。采用Rosenberg的方法在立体定向仪下,将Ⅶ型胶原酶0.4U注入大鼠右侧苍白球诱导ICH模型。假手术组只插针,不注射药物。治疗组在ICH造模成功入选后4h给予异丙酚100mg/kg,腹腔注射,每天一次,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均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每日一次。按照Bederson等的神经缺损分级评分标准观察大鼠的行为学评分,直至上述相应时间点处死。实验一,用灌流法取脑进行超薄切片,制作常规病理切片,分别行HE染色,用光镜观察出血灶及脑水肿情况;用TUNEL法原位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细胞问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变化。实验二,直接断头处死取血肿周围脑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分析大鼠脑出血侧及出血对侧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的改变;24h和48h组取3只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经铀铅双重染色,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结果】1.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正常组、假手术组大鼠均无明显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0分,ICH模型组与异丙酚治疗组入选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均为3分,提示行为学异常与脑损害程度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大鼠评分改善快于ICH模型组,96h时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2.病理改变:(1) HE染色:模型组ICH后大鼠脑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第6h、12h的切片可见到明显的出血灶,病灶周围组织轻度疏松水肿,伴有少许炎症细胞浸润;第24h、48h、96h的切片可见到病灶周围细胞间隙增大明显,炎症细胞浸润更为严重。治疗组能够稍减轻ICH后组织水肿和炎症细胞浸润。(2)超微结构改变:ICH后24h,星形细胞肿胀明显,胞浆呈空泡样改变,部分细胞变性、坏死;神经元轻度变性,胞核固缩,核膜下染色质轻度凝聚,电子密度增高;髓鞘板层局部断裂、崩解;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脑屏障破坏。ICH后48h,星形细胞高度肿胀,胞浆内可见大片水肿液,胞核染色质消失,部分细胞胞膜崩解,胞浆内细胞器散落于细胞外;神经元变性,胞浆呈空泡状,核膜凹陷,核内染色质凝聚,线粒体肿胀,嵴断裂,胞膜不完整;髓鞘板层断裂、崩解,空轴现象多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管腔变窄。正常组、假手术组电镜下神经元结构正常。治疗组超微结构改变比ICH模型组明显减轻。4.神经细胞凋亡: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大鼠脑内偶见TUNEL阳性细胞,ICH模型组术后6h血肿周围可见TUNEL阳性细胞表达,24h后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增多,48h达高峰,96h有所下降,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各时间点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异丙酚治疗组相应各时间点的TUNEL阳性表达明显减少,尤以48h、96h较为明显,与ICH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5.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正常组未见ICAM-1阳性细胞;假手术组仅在针道附近见到少量ICAM-1阳性细胞;ICH模型组6 h大鼠血肿周围看到少量ICAM-1阳性细胞、24h ICAM-1阳性细胞逐渐增多,于48 h达峰值,96h逐渐下降但仍高于假手术组(P<0.01)。治疗组除6h外,其余各时间点ICAM-1阳性细胞数均较模型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NF-κBp65表达:与正常组比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出血对侧的NF-κB表达无明显增高;模型组出血侧6hNF-κB表达较正常组开始增高(P>0.05),12h表达明显增高(P<0.05),至24h表达达高峰(P<0.01),48h略有下降,但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至96h仍有表达(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出血侧24、48h,NF-κB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ICH最重要的病理改变是血肿引发的继发性脑水肿及细胞凋亡。异丙酚可以有效减轻ICH后的细胞凋亡,并减轻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对胶原酶所引起的大鼠ICH具有保护作用。异丙酚可能通过抑制ICH后NF-κB和ICAM-1的表达、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及凋亡形成、减少BBB的破坏等机制减轻脑水肿而实现对大鼠ICH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