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禅宗清规教道思想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ingbo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释迦牟尼在长达几十年的传法过程中依据弟子所犯过失以及僧团实际需求“随机设教”,制定了用以规范僧团秩序、引导弟子修行的佛教戒律。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佛教戒律也自此开始了与中土僧团实际相适应的过程,道安所创“僧制”、智顗所创“御众制法”十条以及道宣所创律学体系都是戒律本土化过程中的重要成果。然随着禅宗兴起,百丈怀海始创清规,禅宗清规便成为了与中土僧团更为契合的新制并且在禅宗日后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制度保障作用。  禅宗清规既继承了佛教戒律的真精神,又与丛林实际紧密关联,因此其文本内容也会随着世殊事异而删繁补阙、因时损益,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清规具体条目的发展过程即可大致揭示其背后概念的流变趋势。“孝”是佛教经典中原本就存有的概念,但在印度佛教中主要表现为以“报恩”为特点的社会道德规范。佛教传入中国后,便在孝道思想层面展开了与本土传统伦理冲突、会通的过程。本文拟从“孝”的角度展开对宋元时期原始清规文本的考察,从寺院内、外两个角度梳理有关孝道的规约之流变,以此对佛教孝道思想在清规层面的发展形成概览,也可以对佛教融入中国本土、儒佛孝道观相互影响的过程形成一个动态认知。
其他文献
传统的真理观是一种符合论的真理观,即主张真理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在相符合,这种真理观一直存在于自古希腊以来的自然科学当中,在不同的时期这种真理观的表现又有所不同,在古
内史与外史问题是科学编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是科学编史学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科学史的发展经历了从内史研究传统到外史研究传统的转向,之后又转向了内外史相结合的编史学传
对现代技术的反思大致可分为三派:乐观派,悲观派和辩证派。笔者的这篇论文主要是依据辩证派的观点而展开论述的,另外也参考了悲观派的一些思想。此文从现代技术与诗意地栖居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