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文献研究,分析得出后循环缺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证素分布及组合规律、常见证型、症状频数分布、证候分布规律,为下一步进行本病的大规模证候规范化研究(专家问卷调查、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等)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计算机、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对教材及规定年限内涉及后循环缺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将搜集整理的文献按研究需求录入excel表格,根据相关工具书对录入内容规范整理后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频数分析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描述出本病证的证素分布及组合规律、常见证型、症状频数分布及证候分布规律。结果:1共收集到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66篇,把每篇文献中每一条对于本病证证型的描述作为单独一条记录,共收集到349条记录。2描述性统计分析提示:结合本病的临床病因病机特征,共提取到证素19个,其中病性/病因证素14个(痰、血瘀、阴虚、阳亢、气虚、阳虚、精亏、血虚、火热、气滞、情志、风、气闭、血厥);病位证素即证素作用靶点5个(肝、脾胃、脑、肾、络脉)。其中14个病性/病因证素中痰、血瘀、阴虚、阳亢、气虚构成比较高,5个构成比为79.03%;5个病位证素中肝、脾胃、脑的构成比较高,3个构成比为76.11%。3描述性统计分析提示:文献整理得出关于本病的证候共计27个,其中有9大常见证候,发生频率依次为:痰浊中阻、肝阳上亢、瘀血阻窍、痰瘀阻络、肾精不足、肝阴不足、中气不足、肝肾亏虚、气血亏虚。其余18个证候(阴虚阳亢、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气阴两虚、脾肾阳虚、肾阳亏虚、阴虚内热、肝郁化火、虚风内动、阴虚血瘀、肝郁气滞、肝阳挟痰、肝气亏虚、气血闭阻、肝郁痰热、虚血瘀证、肝火血瘀、风痰瘀阻)的频率均低于5%。4 9个常见证候的症状频数分布。5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9种常见证候筛选出的56个常见症状进行分析,意在得出症状对诊断该证候的贡献度,同样的分析方法结果显示:肝阳上亢、肾精不足、气血亏虚3个证型的常见症状对证候有诊断意义。结论:1.后循环缺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中医证素以痰、血瘀、阴虚、阳亢、气虚及肝、脾胃、脑最为常见;2.关于本病的九大常见证候发生频率依次为:痰浊中阻、肝阳上亢、瘀血阻窍、痰瘀阻络、肾精不足、肝阴不足、中气不足、肝肾亏虚、气血亏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