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地悲剧”现象的经济学分析——以甘南州夏河县为例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s19900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1968年加德勒·哈丁富有挑战性的文章《公地的悲剧》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以来,“公地悲剧”这一表述已经成为一种象征,它意味着只要有许多人共同使用一种稀缺资源,便会发生环境的退化。旅游资源也面临着这样的局面,旅游业一度被认为是“无烟工业”、“朝阳产业”,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短短的几十年中,旅游业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与旅游业迅速发展相对应,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却往往对旅游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发利用模式,旅游资源与环境危机、旅游社会冲突与旅游经济发展、各个参与方和发展主体之间的一系列矛盾也日益尖锐,旅游“公地悲剧”现象越来越受到关注。   夏河县是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区域,旅游业发展迅速。本文以夏河县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调查,对旅游“公地悲剧”的现象进行分析,并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旅游“公地悲剧”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夏河县旅游“公地悲剧”现象不仅表现在旅游资源的使用过程中,还表现在旅游资源的保护过程中。夏河县旅游“公地悲剧”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对旅游资源的滥用和旅游公共秩序的破坏,旅游经营者作为旅游资源的生产性使用者,以及旅游者──旅游资源的消费性使用者──的行为,共同作用于旅游资源,使旅游地陷入“公地悲剧”的局面。旅游“公地悲剧”现象的持续会削弱夏河县旅游资源的核心吸引力,致使夏河县旅游形象受损,旅游品牌价值下降,影响到夏河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通过分析认为,旅游资源的准公共物品的属性使得旅游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外部不经济性,出于“搭便车”心理,旅游资源使用者不会主动承担资源使用所产生外部成本,即资源使用者从个体理性的角度出发,企图获得个人利益最大化,但是个体行动的理性却导致了集体行动的非理性,使旅游资源的使用没有实现帕累托最优,这是旅游“公地悲剧”产生的根源。旅游资源的管理体制、产权制度等问题加剧了旅游“公地悲剧”现象出现的可能性。通过对旅游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负外部性进行内化,明晰旅游资源产权等,能够有效避免旅游“公地悲剧”现象的发生。
其他文献
创意产业集聚是当前世界上颇具特色和前卫的经济组织形式。集聚区内的企业通过互动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产生强大的溢出效应,带来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绩效,推动企业自身、某
近年来行为金融学的兴起使得关于投资者行为的研究备受学术届的关注。而投资者对有价证券内在价值的估值则是投资者行为的基础。因而本文在风险中性和风险规避两种假设下对投
学位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对现代科技企业起着绝对关键的作用,面临剧烈竞争,如何建立一种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并据此推行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战略运作将
学位
新产品的开发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手段,新产品成功上市可带动企业销售业绩与市场占有率的成长,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并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   本文立
学位
在新技术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统计工作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相对于更加复杂化的工作环境,数量不断攀升的调查对象、多样化的数据信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