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理论的发展为中国的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上世纪70年代开始,“译学研究”在西方已经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研究学科,传统的“原著中心论”日益被以译本为中心的新的翻译观所取代。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为我们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研究翻译特别是研究某个译本不能孤立地进行,我们应该将其置于大的文化历史语境中,进行系统的、历史的、动态的研究。本文旨在以多元系统论为指导,对《瓦尔登湖》的徐迟的译本(下面简称徐译本)和潘庆舲(下面简称潘译本)进行比较分析,着重研究二者在翻译操作过程中的差别。
本文将《瓦尔登湖》的两个译本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进行对比,探索二者各自的语言特点,并尝试从多个角度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本文的研究目的:一:研究影响徐迟与潘庆舲的译本采用不同翻译策略的因素有哪些?二:不同的翻译策略又产生了怎样不同的翻译效果?
文章首先对多元系统论在中国的分析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阐述了其对于翻译研究所做的贡献以及不足之处,然后作者又简单地介绍了《瓦尔登湖》及其两个中译本的主要内容。徐迟的译本完成于1949年(1982年印刷并销售了1,300册),于2004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再版并发行;潘庆舲的译本完成于2007年,由上海科学研究院出版发行。
本文从历史、政治、语言的变迁以及接受群体的改变等方面探索影响两个译者采用归化与异化进行翻译的原因;从主语的处理、连接词的翻译以及句子结构调整等方面具体分析了翻译方法的选择,最后对两个译本的充分性与可接受性的效果进行比较。
通过对两个译本的比较,我们发现,徐译本较多地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同时又较多地进行了逐字地翻译,因而该译本中国读者读起来会感到有些晦涩,不连贯;而潘译本较多地运用了意译,具体地采用了独立小句、适当地改变句子结构以及添加显性连词等方法,因此,其译本句法更为灵活,意义表达更为清晰,读起来更为流畅。
由于五四运动的特殊影响,翻译文学在当时的中国文学多元系统中处于中心位置,其时代的译者也不可避免地采用了直译,从而使当时的翻译作品中出现了很多的欧化现象,这样很好地保留了英语的句法构成,所以徐译本中用词较为正式,但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繁冗,晦涩的长句。随着汉语文学的发展,翻译文学已经不在处于系统的中心位置,当代中国的散文也趋向于口语化,这导致潘译本的语言就不像徐译本的译本那么正式,而是风格多变,同时潘的译本也照顾了中国读者的阅读倾向、阅读习惯以及阅读能力等,因此广受当代读者青睐。
经过分析,本文作者得到的结论如下:
1.在当前的时代,潘译本更为广大读者青睐,因为他的译本的语言特色符合现在读者的阅读习惯。
2.潘的译本读起来更像是中国文学作品,因为其以目的语为中心;而徐译本较多的以源语言为中心,所以他的译本读来更有异国情调。
3.两个译本都具有时代性,因为它们都反映了翻译的重要理念一与时俱进。正是这种理念推动了无数的翻译工作者不停歇地为我们提供优秀的翻译作品,为我们展现丰富多彩的语言风格。同时徐、潘的译本都在翻译的长河中为后人树立了坚实的里程碑,具有很高的翻译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