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研究

被引量 : 39次 | 上传用户:carbo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是关于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研究,文章在借鉴前人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规范了财政支出结构的理论体系,对我国财政支出实践进行实证分析以揭示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根源。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实现途径及体制保障,提出适宜的政策措施。文章在借鉴西方财政支出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以及财政支出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就财政支出结构问题进行研究。西方经济理论中,有许多关于财政支出的理论。在自由竞争时期,西方的财政支出理论主要以亚当·斯密的理论为代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导致了人们不再盲目信奉市场,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潮由此兴起,以凯恩斯为代表的财政支出理论登上历史舞台,并在其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滞胀的出现,凯恩斯主义在某种程度上陷入困境,各种新理论纷纷出台,其中包括现代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自由主义经济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者更多地借助计量经济模型从数学的角度,通过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研究财政支出最适规模及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方案。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社会资源的配置机制与分配关系也随之转变,相应地引起财政职能、财政支出范围和财政支出结构变化。我国学术界对财政支出结构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本文从规范公共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结构以及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等基本概念入手,从公共资源配置和政府职能的角度分析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问题。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本质,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在公共财政支出总规模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合理的前提下,为了实现政府特定的政策目标,公共财政支出各构成要素占财政支出总量的比例合理且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相互和谐的状态。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实质上是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以满足各种不同的社会公共需要。由于社会公共需要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决定了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所进行的财政配置资源活动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那么,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应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包括适应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效益性原则与渐进性原则等。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政府职能有所不同,政府所提供公共产品的范围也不尽相同,这就引起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在借鉴马斯格雷夫的经济发展阶段增长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发展两者间演进规律:第一,经济性支出所占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在经济性支出内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演变趋势是由高到低再到高。第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服务性支出比重将逐渐上升。第三,从长期来看,维持性支出所具有的必需品的性质决定其比重是趋于下降的。通过从不同国家(如,美国、英国)以及不同支出项目两个角度对各国财政支出进行比较,分析了各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演变规律。首先,发达国家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远远高于我国,并且用于医疗与公共福利服务和社会保障的支出的比重很大。其次,从不同财政支出项目的对比考察了各国财政用于经济建设、国防、教育、卫生、社会福利以及行政事业方面的支出比例。从各国实践看,市场经济国家财政支出范围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教育及科学研究、道路和高速公路、警察治安、国防和行政管理等领域。其中,不同级次的财政支出结构侧重点有所差异,各国政府的各项支出的深度或重点也不相同。在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制度既定的条件下,财政支出总量成为研究一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外在约束条件。研究我国财政支出总体规模及其变动情况成为研究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前提。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实证分析,考察了我国不同时期的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以及财政支出弹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的财政支出规模总体上是不断增加,改革过程中财政支出(全国和地方)增长速度呈现不均衡性。根据我国1980-2005年的历史数据,建立计量模型来分析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我国财政支出对宏观经济增长存在相关性的影响。P值为0.00,表明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存在相关性的概率高达100%。其中概率较大的原因为:数据涵盖了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20多年,在此时期,财政支出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其中财政支出系数为1.20,说明在样本数据期间,财政支出增长略慢于国民经济增长,尤其是在后半时期,随着市场体制的完善,经济增长对财政支出的依赖性逐渐减小,同时财政支出逐渐退出经济领域,将重点转向其他非营利领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性也逐渐减小。在分析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时,本文按照不同的财政支出分类依次进行。通过实证分析发现(1)经济建设支出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但仍占有较大比重;社会文教费所占比重稳中有升;国防费支出呈逐年稳步下降趋势;行政管理费所占比重有所增加。(2)转移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远远低于政府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中,价格补贴、社会福利费以及债务还本付息支出逐年增加,而财政支出中用于对企业亏损的补贴却逐年减少。归纳总结了我国现行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财力不足与财政支出效率不高并存;政府“越位”现象严重、财政压力巨大;“缺位”问题凸现;行政管理费急剧膨胀,加重了财政负担等。并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支出范围界定不清;部门预算编制与支出责任脱钩;中央与地方政府间支出结构不清晰;财政支出管理体制存在漏洞;财政支出管理和控制机制尚未健全等。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必须考虑财政支出结构由哪些因素决定以及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文中借鉴福利经济学中不同的福利衡量标准、依据影响社会福利函数的变量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并从公共产品供给的角度讨论财政支出结构的衡量问题。依据福利经济学中不同的福利衡量标准,包括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标准、功利主义标准、帕累托标准、潜在补偿标准、社会福利函数标准等,提出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首先要以福利的改进为目标。根据社会福利函数构建了财政支出结构的衡量指标体系,从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就不同的指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此外,还从公共产品供给的角度阐述了如何衡量财政支出结构,分析公共产品支出范围的制度变迁后,结合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问题,提出通过改善我国公共产品的供给,完善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在对我国财政支出结构进行较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思路和对策。第一,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通过对西方和东亚地区财政支出结构的研究,考察了各国财政支出的不同范围,明确了我国要按照效益原则、公平原则和稳定原则,合理界定财政支出的具体方向。第二,完善政府职能,合理界定财政支出。文中明确提出政府职能包括经济管理职能(资源优化配置、收入再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和社会职能两方面。其中,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要以进一步完善社会职能为目标,主要包括制定和完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社会安全保障水平;注重生态建设,造就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等。并从公共部门财政能力配置的角度,探讨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关系。第三,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具体优化。从行政管理支出、经济性支出、公共和社会服务性支出三个角度提出了我国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优化的具体措施。此外,分别从预算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和围库集中收付制度等三个方面探讨了为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提供制度保障的改革措施。本文以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采用了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研究分析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问题所在,探寻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发展变化的方向,寻求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思路。在写作过程中本文对以下问题做了新的思考:第一,从不同的角度就如何衡量一国的财政支出结构问题做出分析。包括借鉴福利经济学中不同的福利衡量标准、依据影响社会福利函数的变量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以及从公共产品供给的角度讨论财政支出结构的衡量问题。第二,在研究财政支出结构制度变迁的基础上,对我国财政支出结构进行理论和实证的分析。在选取中国以及其它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就财政支出结构动态演变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财政支出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对优化和完善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提供了积极的帮助。
其他文献
科学方法是科学活动经验升华、程序化、规范化、强化的结果,是科学活动的过程规定性工具。方法的思维是科学方法的精髓。对具体的科学方法进行概括,形成科学方法的适用范围不
目的观察和分析文拉法辛联合谷胱甘肽防治奥沙利铂所致神经毒性的发生和恢复情况。方法应用奥沙利铂辅助治疗肠癌和胃癌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
目前国内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在此形势下,内控机制是否完善决定着国有企业的实际管理水平,同时,通过内控管理还能对现代化企业进行有效治理。如今国家经济已经与世界接轨,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支撑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对城市的持续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不仅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产业的整体水平,也决定了城市综合交
本文在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跟踪调查基础上,针对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校外导师聘任与使用、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问题,提出了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对于高中教师来说,怎样将素质教育的理念更好的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将虚拟机技术引入高中课堂教学中,必然会给
为了进一步探究土质边坡临界滑移面的分布规律,找到快速定位临界滑面的方法,首先基于强度折减法获得的临界位移场,提出了临界滑面位置点的概念,再从理论上研究临界滑移面在临
利用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开发了"化学喷泉广场"趣味实验,该实验由氨气的制备、植物变色龙(尾气吸收装置)、长腿的小球和化学开关等7个实验串联而成,集趣味性、观赏性和创新
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论,并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因此,在幼儿园,孩子们的共同生活,他们的彼此交流,他们与成人
<正>书法教育作为一门艺术教育,既不同于抽象的理论规化,也不同于其他课的直接说教,它通过书法技术实践与艺术审美活动给予学生心灵和情感的陶冶、净化,从而起着潜移默化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