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是在我国农作物生产受到市场经济和加入WTO双重冲击、生产效益持续下降、生产规模连续多年滑坡、进而诱发严重“三农”问题的背景下,为促进我国农作物生产健康持续发展、进而服务于“三农”问题解决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而开展。研究以河南、湖南两个农作物生产大省为案例,采取对比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科技进步率测算法等多种方法,对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以来两省农作物生产播种面积、总产、全成本、效益、劳动生产率的特点、演变规律和引起两省农作物生产差别的原因进行了纵横双重比较,并结合两省各自作物生产优势与劣势,探讨了各自农作物生产发展的潜力和方向,提出了农作物结构调整建议。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 1、在农作物生产整体状况层面上:河南省农作物(狭义)生产规模和占全国份额相对较大,播种面积、总产持续增长,并表现为“三低三高”(产值低、净产值低、全成本低和日净产值高、日纯收益高、纯收益率高)特征,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湖南省农作物生产规模和占全国份额相对较小,播种面积、总产呈先升后降趋势,并表现为“三高三低”(产值高、净产值高、全成本高和日净产值低、日纯收益低、纯收益率低)特征,处于相对的竞争劣势。 2、在农作物类层面上:河南省粮食作物具有极显著的整体优势,油料作物更具有全面优势,但经济作物生产优势不明显;相反,湖南省在粮食、油料作物上处于严重劣势地位,但其经济作物具有一定相对优势和较强的发展潜力。 3、在具体作物层面上:河南省小麦、稻谷、玉米、花生、芝麻均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湖南省苎麻、烟叶具有较大优势。 4、农作物生产驱动力方面:经济体制、农业政策是影响农作物生产的主导因素;物质投入、科技投入、劳动机会成本、生态条件均对农作物生产有着重要影响;自然灾害对农作物具有系统性影响,但抗灾减灾能力没有提高,也没有成为农作物生产的促进因素;劳动数量对农作物生产影响不明显。 5、农作物生产潜力与方向:河南省应以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以增产、增收为主要目标,以巩固提高粮油优势、积极培育经济作物增长点为策略;湖南省以提高机械化水平和劳动效率、降低劳动投入和用工成本、提高效益为指针,以巩固提高经济作物优势、努力摆脱粮油生产困局、促进农作物整体效益好转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