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论研究表明阅读可以通过影响高中学生认知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影响他们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发展。本文从阅读参与度“质”与“量”出发,聚焦高中生道德情感发展,创新研究方法与研究理念,以统计学为研究基础,详细掌握高中生阅读现状,着重探讨其二者的统计学关系以及现实意义,剖析高中生道德情感发展中的问题,并结合数据分析与实际情况,深入探究其出现的具体原因,为高中生道德情感的培育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数据支撑。本文研究发现,阅读参与度的“质”与“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或降低了高中生道德情感四个维度外化的某些心理感受或行为能力。一是阅读数量的增加会促进责任心、同情心、羞耻心、自尊心的发展;二是自然科学的阅读抑制读者为自己的过失感到谴责、伤心的心理感受;小说、散文、传记的阅读促进高中生因为某一行为产生积极自我评价的心理;三是社会科学类的阅读会抑制高中生为他人的不幸产生赞成、关心、支持情绪的产生,降低为他人的不幸产生声张正义或产生助人为乐行为的能力。此外,言情武侠的阅读会抑制高中生为他人的不幸产生赞成、关心、支持情绪的产生;四是言情武侠与小说的阅读削弱高中生对某一不符合道德规范行为产生的逃避侮辱的行为能力;五是诗歌阅读可以提升高中生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相信自己思维的理解、学习、辨别和判断的能力以及当他人侮辱、歧视自己时产生反抗行为的能力;六是社会科学类的阅读有助于提升高中生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散文类阅读有助于提高为他人的不幸产生声张正义行为的能力,文史哲类阅读可以帮助高中生产生不容许他人侮辱、歧视自己的心理感受,而艺术类阅读则恰好相反;七是阅读方式的选择与高中生道德情感四个维度的发展没有影响,但是会影响阅读的效率与效果。此外,样本的基本特征以及外部属性,如性别、学科、等因素对其道德情感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影响。最后,本研究根据高中生的阅读现状以及研究结果,从摆正阅读心态、增加阅读数量、丰富阅读种类、选择合适阅读方式、营造阅读氛围、完善阅读设施六个方面对高中生阅读提出了适当建议。